當翻譯遇到愛人同志
同性戀話題撕裂了美國社會、教會和大學校園。
責任編輯:劉小磊
我有個“白天工作”,也就是做課程設計,這工作不錯,但這是“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我的真愛是文字工作,包括翻譯。我通過翻譯的視角看世界。
有一段時間,為了謀生,我翻了很多經管類文章。翻譯此類文章,隔個三五年,三觀就會被顛覆一次,然后再顛覆回來,俗稱折騰。有一段時間,大家講經營策略要分散風險,做汽車銷售的最好再做點房地產,賣房地產的最好涉獵點新能源,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再過一段時間,又跑出來一個理論,說不能四處撒花,而應該學習邁克爾·波特的說法,要追求“核心競爭力”。有一段時間,大家講“績效管理”如何出績效。過不多久,《麥肯錫季刊》還是《哈佛商業評論》上又跑出來一篇文章,稱績效低下,全是績效管理給整壞的:你衡量甲指標,往往會犧牲乙丙丁指標,后面的指標放松了,會讓公司栽跟頭。修車店首要考慮的若是顧客流量,最好去附近路上撒釘子。
這些城頭變幻大王旗的管理理論,也催生了一個衍生職業,也就是嘲笑他們的專欄寫作。我過去給《金融時報》的露西·凱拉韋翻譯了很多專欄文章。她多年如一日,樂此不疲地嘲笑各種管理空話套話廢話。再后來,我還翻譯呆伯特漫畫。畫這漫畫的亞當斯,也是打趣管理新潮幾十年不動搖。這一切,都還不夠抵消管理潮流對人的不良影響。我后來又去翻譯了十幾本文學著作,才排毒成功。
由于高等教育普及,自以為聰明的人太多,意見領袖產能過剩,以至于各樣理論花樣翻新很快。過去推翻一個結論或許要幾十年十年,而今,當紅的理論可能第二年就被人推翻。這不限于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貳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