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巔峰】“媽媽”冠軍衛冕記
比賽進場時,傅國義對冼東妹說:“你已經完成任務了。站在這里,就證明你成功了?!彼颜{子降了下來,不提什么“媽媽冠軍”。
責任編輯:傅劍鋒 實習生 王霞
“媽媽”冼東妹,奇跡般地在本屆奧運會成功衛冕柔道冠軍。
其中的甘苦非常人能想象。她剛生完孩子那會兒,參加訓練的第一道坎是自然退奶,曾痛得她半個月內夜不能眠。
第二道坎是減重,每天穿減重服上訓練課。衣服“不透風,像風衣”,汗流得讓她幾乎虛脫。
第三道坎是恢復體能,剛開始練實戰,與初來乍到的運動員對摔,她都無法取勝。
但她都捱過來了。在本次比賽前,她的心理壓力曾大到去看心理醫生,但她也挺過來了。她靠什么戰勝這一切?
“媽媽”冼東妹,奇跡般地在本屆奧運會成功衛冕柔道冠軍。
“慧慧,戴上這個。”在奧運村運動員房間,冼東妹拿出奧運金牌逗女兒玩。
8月10日,冼東妹獲得本屆奧運會52公斤級柔道冠軍,成為了中國第一個獲得奧運冠軍的媽媽運動員,也是她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奪冠后的成功衛冕戰。
奪冠次日,她就讓丈夫劉波帶著只有一歲七個月的女兒從廣州飛到北京。
女兒興致勃勃地玩著金牌冼東妹笑了:“慧慧,給媽媽戴上。”女兒很乖地給冼東妹戴上,趴在媽媽腿上,露出滿足的笑。
冼東妹告訴站在一旁的南方周末記者,在過去的一年里,她和女兒呆在一起的時間,少得能用指頭數清楚。那時想念女兒,就在訓練之余通過電腦視頻看女兒。有一次回家,女兒竟然認不出媽媽了,惹得冼東妹哭了。包括這次來北京,兩個小時后,女兒才和她熟絡起來。
“媽媽”出山
退役的冼東妹過上了安靜日子,廣東省體育局那邊卻不寧靜,各路人馬游說冼東妹出山……
2007年5月,冼東妹出現在廣東省競技體育訓練中心柔道場館,身份由教練員變為運動員。這種轉身,在她的運動職業生涯中,已有過四次。這一次,還增加了一重身份——“媽媽”。四個月前,她剛生下女兒劉佳慧。不過,她沒穿道服。
由于生育,冼東妹的體重比標準超了23斤,并且兩年未訓練。離國內、國際的系列選拔賽只剩三個月。三個月的時間,不長,但事后看來,恰巧夠讓她減重、恢復體能、上訓練強度。
恰巧的還有女兒出生的時間。晚十天半個月,冼東妹都可能功虧一簣。有趣的是,2005年她退役時,教練傅國義曾開玩笑:“要想出來,算好生孩子的時間。”那時,他也沒想到讓洗東妹備戰北京奧運。
獲得2004年雅典奧運會女子52公斤級柔道冠軍的次年,冼東妹拿下十運會冠軍。她得以完美謝幕,退役當教練。
冼東妹過上了安靜日子,廣東省體育局那邊卻不寧靜。教練傅國義認為她有實力參賽北京奧運,但必須提前動員,留夠恢復時間。2007年4月,在廣東省黨代會上,廣東省體育局局長楊廼軍開始游說。初時,她當是戲言。隨后,楊廼軍、肇慶市市長(冼家鄉四會市屬肇慶)、廣東重競技體育訓練中心主任等人先后借慰問的名義到家里探訪。
洗東妹有點心動。除了體重增長,她感覺自己身體狀況尚好,加之奧運在家門口舉辦,想挑戰自我。“沒有體育局的培養,就沒有我的今天,(所以)服從組織安排。”她也想報恩。
雖然有了決定,冼東妹還得征求丈夫劉波意見。劉波并非傳言中她曾經的陪練,而是1998年入選國家隊柔道男隊,兩人從那時起相識、相戀。劉波理解衛冕奧運對運動員的意義,表示支持,但指出了面臨的實際困難。
這些困難,冼東妹已經掂量過:“首先把過程做好,結果自然出來。結果不是想出來的。”
煉獄般的恢復路
汗像細水流一樣沿著手指、腳脖淌下來。有一兩次,她幾乎虛脫過去
用煉獄來形容冼東妹恢復期所經歷的三個月,一點不過。
剛生孩子的冼東妹,面臨的第一道坎是退奶。本來可以通過打激素來退奶,但她怕引起興奮劑問題,只能輔以吃麥芽糖、喝中藥來自然退奶。本來她乳汁多,慧慧都吃不完。乳汁突然不能正常排溢,乳房變得又脹又痛。這種痛,讓人難捱。白天還好些,通過運動、陪女兒玩耍,可以分散注意力。晚上則經常難受得失眠,實在撐不住,就擠一點乳汁出來。但是乳汁一擠,又會促使分泌。半個月后,乳房才恢復正常狀態。
為了盡快減重,冼東妹每天穿減重服上訓練課。減重服是塑料的,“不透風,像風衣”,只露頭、手指、腳出來。5月,廣州進入夏季。在2小時的課內,汗像細水流一樣沿著手指、腳脖淌下來。有一兩次,她幾乎虛脫過去。
柔道是“你死我活”的對抗賽,要求全身心的投入,運動員得具備百米運動員的爆發力、體操運動員的靈敏和舉重運動員的力量。有了體能才有可能。兩年未練、32歲、生了孩子,體能成了冼東妹最大的障礙。退奶和降體重使她的體能恢復得慢。剛開始練實戰,與初來乍到的運動員對摔,她都無法勝。
雖然傅國義在冼東妹復出時說的第一句話是“你自己掌握著看”,但退奶、減重和恢復體能不可能稍有松懈。“三種痛苦,一起來,誰能受得了?”劉波說。
冼東妹晚上睡不著的時候,劉波就幫她按摩。她也哭過兩回。
但不久,她就向傅國義要求穿道服。
冼東妹認為這段時間最難的是7月上強度。那時每周只能周三、周六晚回家。比賽一局打5分鐘,訓練實戰時一局打10分鐘。上一天量,年輕運動員第二天就恢復了,但她得兩天。“看著她累得爬不起來哭,我也想跟著哭。”老隊友魯敏說。
舊傷也開始來為難冼東妹。連打一周,左膝就腫了。1998年八運會前,她左膝有傷,為了參賽保守治療。拿了冠軍,但傷勢恢復,不得不手術,打了2枚鋼釘固定臏骨。連續上強度就容易使關節內循環不好,積水,導致疼痛。上強度要練一周跳遠,右膝也痛了起來,這一部位曾在亞運會賽前受重傷。拿冠軍后摘除了半月板。半月板起緩沖作用,跳遠使關節長時間受沖擊,也帶來傷痛。
這期間廣州很熱,練完下來,冼東妹不想吃飯,歇一兩小時,還是沒有食欲,只能喝點粥和水。這種狀況持續了三周。好在有科研跟蹤,一周兩三天做一次測試,及時補充營養藥物,身體機能還可以,只是血色素低,正常12至13,她下降到10多一點。“她臉色不好,一看就很疲累。大家心里犯嘀咕,這樣下去很危險。”隊友魯敏說。
但是冼東妹挺住了。吃得苦,是她的性格特點。魯敏記得,那時訓練完后其他人都走了,只有冼東妹還加班練習。
這種吃苦精神,是冼家的傳統。凍東妹生于廣東四會的農村,冼家六口人十多畝地。父母為了要供兩個哥哥和她讀書,還去開荒,每天忙地里的活。從小學二、三年級開始,冼東妹就洗全家人的衣服、干家務活。四年級就跟著大人,翻兩座山去砍柴。
所以當她被啟蒙教練選進四會市業余體校練摔跤,每天被摔得鼻青臉腫也沒退縮過,雖然才12歲。媽媽說“練了體育,可以到城市,發展更大”,看到父母的辛苦,她深信不疑。
這次復出,比之前難度大得多。“這是一種過程,往前走就挺過去了。拐彎就是另一種情況。必須經過,不然不會有結果。”她說。四次復出的經歷,使她將克服困難視作攀登高峰。
柔道比賽是斗智斗勇,光出汗沒用。“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她的這個信條常被小隊員反駁:“我付出也沒收獲。全世界就你一個冼東妹。”她糾正道:“我覺得你的努力不夠,你只是出力了,但沒去思考東西。”她說的耕耘包括了智慧。
有了智慧,就懂得在比賽中利用對方的漏洞、力量。這些教練很難指導。兩個人都很強的時候,必須搶先0.01秒,先做得出來。
不過,智慧并非天生,也是刻苦學來。隊友魯敏記得北京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期間,晚上其他人出去玩,而冼東妹像平時一樣,很少出房間。她寫訓練日記,看技術錄像帶。這些,都沒人要求。她還喜歡看名人自傳,電視里的成功人士講自己的經歷,看他們如何面對挫折、失敗。
早操跑12圈,上午練三四個小時,下午練8到10局,只適合于2000年前的冼東妹?,F在她就算想做,也做不到。于是,她在提高訓練質量上動腦筋。而傅國義是個反對魔鬼式訓練的教練,也提倡針對個人特點進行訓練。如此,她得以事半功倍。
奧運前夕的沖刺
每天高頻率、高強度的對抗,冼東妹身體狀態有些不太好。一次,對打的小隊員噼嚦啪啦地就將她摔在地上了
標志冼東妹邁向奧運的是2007年8月1日的全國冠軍賽。比賽在增城,是國內奧運選拔系列賽的第一站。此時,她已成功減掉23斤。
第一場比賽,冼東妹打得很辛苦,外人看起來她很緊張,自信好像不是很足。但到爭冠亞軍時,她已經完全放得開,全是“一本”,輕松贏得冠軍。這個結果令所有人吃驚。“再有實力,休了兩年,誰也不敢保證啊。”隊友魯敏說。
到第二、三站,教練和隊友們就不再提心吊膽,像過去一樣,看得很踏實。
奠定基礎的是遼寧站。對手是東道主,也是世界冠軍。平時兩人較量,經常是對方領先。這次比賽,教練傅國義認為主要打的是心態:“一般越在家門口,壓力越大,她的領導、父母、男朋友都在現場。而平時比賽是內部競爭,她無心理負擔??蛨?反倒無負擔。”果然,冼東妹贏了。她入席奧運,變得沒有爭議。
接下來是拿奧運入場券的歐洲系列賽。法國、匈牙利,連拿冠軍,遠遠超過預期。以至今年2月回國后,一些領導樂觀地說不用練了。
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不練根本不可能。到進入奧運沖刺階段的5、6月,真正的強化訓練來了。每天十局的實戰訓練,上、下午都打,而且是跟國家男隊打。那些男隊員都是級別比冼東妹高的,有的高10多公斤。她經常臉上有青淤,小腿迎面骨帶傷。這期間,廣東體育局局長楊廼軍來看望過她。一看見他,她不由地突生委屈,忍不住哭了。
每天高頻率、高強度的對抗,冼東妹身體狀態有些不太好。一次,在她毫無反應和感覺時,對打的小隊員噼嚦啪啦地就將她摔在地上了。之前當教練時,都沒出現過這種情況。她感覺很沒面子,憋得氣都上不來。傅國義過來,給她掐脈搏。她把手一甩,扔下一句“不用了”,掉頭走出訓練館。帶她10年,傅國義從沒見過她這樣,以為是因摔不了人而急躁得發脾氣。其實,她想找個沒人的地方哭。等她到門口,在無人處坐下來,冷靜了下來。“這很正常,狀況不好而已,沒事。(剛才)太不應該。”她自我安慰。然后,她起身,折回,向傅國義道歉,繼續訓練。
這種無牽掛的訓練,得益于丈夫劉波和女兒慧慧的支持。為了不給冼東妹添亂,沒有車的劉波每天中午從郊區的單位趕回市區的家里,給女兒做飯吃。女兒慧慧也非常爭氣,“身體健康,不哭不鬧”。
不比賽時,他們一個月能見上一面,你來或我往,呆上兩三天。其他日子,靠中午和晚飯時的短信聯絡。像例行公事,她問丈夫女兒吃了什么,身體怎樣,丈夫回復她總是“你安心工作”。隔上幾天,她就在電腦視頻前,和他們見上10分鐘,稍解相思之苦。
賽前壓力太大找了心理醫生
你已經完成任務了。站在這里,就證明你成功了
賽前定位常讓運動員壓力倍增,尤其此次北京奧運會,他們給冼東妹的定位是“要衛冕”。
這讓傅國義擔心冼東妹的心理壓力。他回憶起日本選手井上康生。他在雅典奧運會前,沒輸給過一個對手。結果站在全世界的聚光燈下,壓力太大,連輸兩場。面向觀眾,他哭了40分鐘。
能上到奧運會這個舞臺,到最后比的是心態,技術往往相差不遠。心態平穩,是冼東妹最突出的優點,也是選中她的重要因素。饒是如此,傅國義還是不放心。對贏過她的對手,不能再有些許閃失。而輸給她的對手要報仇,更不能小視。傅國義分別制定出贏分、輸分和相持狀態下的三種戰術。這些狀況果然后來全部遇到,傅國義押題全中。
焦點中心的冼東妹壓力很大,一度找過心理醫生。“為什么領導認為你行,因為你的實力證明了。三次國內,三次國際。國內兩個世界冠軍,你也贏了。”醫生說。
進奧運村后,柔道隊領導熊鳳山也發現她心態不穩,也找她聊:“這跟世錦賽沒有不同,只是形式不一樣,是一個更大規模的世界性比賽。”這話給她減了壓,增加了她的信心。
比賽前一天晚上最后稱重,冼東妹剛好51.9公斤。傅國義心里穩定了一些。這一晚,冼東妹早早休息了。而傅國義和領導們開會開到夜里一點多,分析戰情,想做到萬無一失。
8月10日,魯敏和隊友們六點就起來,送冼東妹和傅國義前往北京科技大學的比賽館。比賽進場時,傅國義對冼東妹說:“你已經完成任務了。站在這里,就證明你成功了。”他把調子降了下來,不提什么“媽媽冠軍”。他擔心牽扯進很多東西,比如勝利后的崗位、慶功等,運動員的腦子就亂了。
當日12時,比賽開始。傅國義一度覺得場上形勢很懸,非常緊張。但又怕被冼東妹看到,受到影響,便做出揮拳打擊狀,讓觀眾覺得勝券在握。當天晚上,冼東妹終于戰勝強硬的對手、2006年多哈亞運會冠軍朝鮮選手安金愛。她衛冕成功了!
這一刻,傅國義流淚了。他管它叫獎勵之淚,以別于雅典奧運會之淚。那時,他擔心冼東妹從臺上跳下來,加重腿傷。魯敏等10個隊員在比賽場館也流淚了。在廣州,劉波面對電視,流淚了。
這一刻,冼東妹情難自禁,淚水奪眶而出,那是一名運動員、妻子和母親的眼淚,百味雜陳。
現在,冼東妹不再提退役的話題:“什么事都可能發生,什么事都不能說得太死。”言語中頗多豪氣。
“再累,看見女兒,她的活力就出來了。”這是隊員魯敏眼中的冼東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