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沒有鮑曼就沒有菲爾普斯的今天
有一天,他錯把洗手液當作洗滌劑倒入了洗碗機,結果整個廚房里肥皂泡彌漫,我們的泳壇超人在過膝的肥皂泡中束手無策,哭笑不得。
責任編輯:李小鳴 實習生 黃美龍
如果說菲爾普斯的成功是55%的努力+15%的天賦+5%運氣+5%客觀條件,那么剩下的20%應該屬于他的教練鮑勃·鮑曼。
父親一般的角色、生意伙伴
1996年,11歲的菲爾普斯初次遇到了他的伯樂。此前,鮑曼差一點告別游泳教練的職業,正打算去大學讀個農場管理專業,為自己將來開個養馬農場做準備。然而,幸好一個朋友的電話和3.5萬美元的年薪將鮑曼拉回到了泳池。
在巴爾的摩,伯樂發現了他的良駒,鮑曼和與他個性愛好都截然不同的菲爾普斯相遇了。菲爾普斯自己曾這樣形容他和鮑曼的差別:“我是想都不想就做,他是想好了才行動。如果一個球滾到沙發下面,我就會想:‘為什么我沒有個大哥哥把沙發搬開,或者有只小狗把球撈出來給我?’可如果是鮑曼,他就會問,‘這球真的存在嗎?’我們看問題的出發點總完全不同。”
菲爾普斯形容他與鮑曼常常爭吵,摩擦不斷。但自從他們相遇的那年開始,鮑曼就取代了那位自菲爾普斯年幼時便離開家庭的父親,成為其生命中最為重要的男性權威角色。菲爾普斯跟親生父親的關系時而疏遠時而緊張,但他卻始終對教練坦誠以待。
鮑曼不太喜歡扮演父親一般的角色,他認為自己與菲爾普斯的關系更像是“生意上的伙伴”,而他對菲爾普斯的訓練則像是在馴馬。菲爾普斯的個性仿佛野馬,“馴馬者”得摸清它的脾性,知道如何讓它跑得更快,而不讓自己被馬蹄子踢到。磨合了十數年后,菲爾普斯還有時在泳池里消極或公開地抵制鮑曼的調教,悄悄偷懶或是火爆地滿場扔泳鏡或泳帽,但他們的組合無疑是最完美的。兩人性格迥異,但也互補。鮑曼注重細節、謹慎仔細,凡事有計劃,任何事都是精心安排后才付諸執行,而這些正是菲爾普斯所缺乏、也沒耐心學習的。鮑曼對菲爾普斯的指導是事無巨細的,面面俱到的,就像一個父親。
他們一起做到了
鮑曼是個令菲爾普斯畏懼的角色:嚴厲、精確、一絲不茍,而且對學生的偷個小懶、闖個小禍都能洞悉。他有脾氣火爆的時候。小菲爾普斯很早就能從教練脖子上的青筋暴起的程度,來判斷教練的怒火有多大。他說,鮑曼暴怒時,青筋直暴如同長了兩個脖子,滿場子都震蕩著他那獅吼般的咆哮。
菲爾普斯的抵制與反叛在嚴厲的鮑曼面前失去了效力,他舊有的技巧和習慣被慢慢地改過來。菲爾普斯曾被連續一周踢出泳館,直到他不得不最終把每秒兩次蹬水改成鮑曼要求的六次蹬水。即使鮑曼為菲爾普斯的表現所折服,他卻幾乎從不當面表揚菲爾普斯,他知道對于這樣一個孩子應該如何調教:菲爾普斯需要的不是贊美。鮑曼了解菲爾普斯,了解他的天賦、為人處世的態度、難以集中的注意力,以及他對于競賽的矛盾心態:一方面什么都無所謂的超脫,而另一方面又有無比堅毅的必勝心。鮑曼為找到這個天才而欣喜,他堅信菲爾普斯能實現自己沒能實現的游泳夢。
菲爾普斯12歲時,鮑曼向其父母提出讓小家伙參加專業訓練,備戰奧運會。這對于一個家庭和菲爾普斯個人而言,都意味著巨大的改變和犧牲。美國的運動員訓練機制和中國大不相同。中國的運動員不需要自己尋找贊助商以維持訓練所需經費和器材,而美國開始起步還未成名的運動員要從事專業體育訓練,就意味著全家都必須在財力、物力、人力上巨大而且長期的付出。對于那些不夠熱門運動項目的運動員,找到贊助更是難上加難??甚U曼不僅說服了菲爾普斯的父母,也促使年幼的菲爾普斯死心塌地放棄了他喜愛的棒球和曲棍球,而專攻游泳。他做到了。他們一起做到了。
這都歸功于鮑曼的計劃
十幾年里,鮑曼搬到哪里工作,菲爾普斯就跟他搬到哪里。他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鮑曼立志把菲爾普斯培養成奧運冠軍的信心與決心是無可動搖的。應該說菲爾普斯泳壇征途上的每一次成功都是鮑曼精心設計的結果。ESPN曾這樣評說鮑曼與菲爾普斯成功的關系,“這都歸功于鮑曼的計劃——然后菲爾普斯跳進泳池,毫無差錯地執行了它。”無怪菲爾普斯自己也由衷地說:“如果沒有鮑曼就沒有我的今天。”
早在2004年,鮑曼就設定了菲爾普斯參加八個比賽項目的目標,結果是菲爾普斯在雅典贏得六金、兩銅。這使得鮑曼信心大漲,他在帶著菲爾普斯搬到了密歇根州一個叫作安娜堡的小鎮,向著他們共同的目標繼續邁進。
初搬到這個冰雪覆蓋的地方,菲爾普斯很不適應,加上背部傷痛使他不能下水,而孤獨感隨之而來。他開始想念母親、家里的可口飯菜,甚至家鄉話的滑稽口音。同時,他也擔心傷痛也會成為長期困擾下去,甚至逼迫他退出游泳舞臺。
受到孤獨與恐懼雙重煎熬的菲爾普斯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作了錯誤的選擇。他開始與鮑曼有了更多的摩擦和沖突。“邁克爾,”鮑曼這樣對他說,“你這樣的人恐怕是到哪里都不會適應的。至少剛開始會是這樣。但你先呆一段時間試試吧。”在鮑曼的建議下,菲爾普斯開出了一張單子,列出了他繼續在這小鎮生活和訓練的好處和壞處,兩相比較,思之再三,他選擇了留下。事后也證明,他們的抉擇是明智的。
這件事也使得鮑曼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在菲爾普斯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成年的菲爾普斯需要的不再是一個面面俱到的父親,而是一個給與他充分信任、敢于放手的教練。他不僅要學習泳池里的本領,更要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獨立自理。于是這位年輕的世界冠軍開始獨立生活,學習如何洗衣、做飯、刷碗、洗盤子。有一天,他錯把洗手液當作洗滌劑倒入了洗碗機,結果整個廚房里肥皂泡彌漫,我們的泳壇超人在過膝的肥皂泡中束手無策,哭笑不得。
鮑曼對菲爾普斯的指導用事無巨細來形容一點不為過,他本來也就精于計劃和安排,給菲爾普斯安排的時間表可以具體到一分一秒。比如,他為菲爾普斯在北京比賽的第四天安排的日程如下:七點半起床,洗澡;八點早餐;八點半乘車去水立方;進行三十至四十分鐘熱身運動;然后穿上比賽泳衣繼續熱身;游泳;之后是乳糖測試,以確保(身體)一切正常;按摩;回去吃中飯;睡午覺;然后,再回來全部重頭來一遍。通常這樣的程序一天兩次,每次的熱身運動都是精確計算好時間的。食譜也是計算好卡路里,脂肪,和各種營養攝入量的。每次比賽前都有兩個小時伸展運動,再在水中待一個半小時。次次不拉。正是這種精細的安排使得菲爾普斯在九天十七場的高強度比賽中仍能始終保持最佳狀態。
菲爾普斯的比賽日程也都由鮑曼一手操辦,包括參加項目和賽前安排。聽起來也許好笑,在美國奧運選拔賽之前,記者問菲爾普斯參加什么項目,回答竟然是,“我不知道,問教練,我只管游泳。”在北京,當記者問他如何備戰,回答是,“我吃飯,睡覺,游泳。這就是我能做的。”正是鮑曼與菲爾普斯之間這種毫無保留的信任,以及知己知彼的默契成就了后者的奧運神話。
如今功成名就,二人又將繼續攜手,衣錦還鄉回到巴爾的摩,他們開始的地方。這位曾專攻過心理學的教練深深知道如何能驅使個性突出的菲爾普斯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對于性格倔強而不肯服輸的菲爾普斯而言,鮑曼知道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他更大的壓力,不斷地將他推向更高的高度。他從不允許菲爾普斯止于他所已經成就的,而是放眼于他所可能成就的,“不僅要成為偉大的,而且要成為最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