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最高”山水畫+八位名家接力繪制巨作,驚艷亮相南方智媒廣場
廣州大道中289號,全面升級改造的南方智媒廣場即將面向公眾亮相,一個融合“傳媒+科技+創意”的廣州文化新地標將成為廣東文化強省建設的新風景?!秷蟠簣D》《風起南方》兩幅大畫的揭幕,為新生的南方智媒廣場增添了奪目的文化光彩。
責任編輯:黃楚旋
1952年11月,《南方日報》連續4個月在頭版刊登廣東畫家反映新中國建設的報頭畫,黃新波、廖冰兄等大師揮灑激情的創作,書寫了一段佳話,見證了廣東藝術界與南方報業共同的文化情懷。
10月23日是《南方日報》創刊70周年紀念日。為慶祝新中國70周年華誕,慶祝南方日報社成立70周年,十余位廣東畫壇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攜手創作,共續與南方日報的情誼。
廣州大道中289號,全面升級改造的南方智媒廣場即將面向公眾亮相,一個融合“傳媒+科技+創意”的廣州文化新地標將成為廣東文化強省建設的新風景?!秷蟠簣D》《風起南方》兩幅大畫的揭幕,為新生的南方智媒廣場增添了奪目的文化光彩。
10月22日下午,陳金章、許欽松、林藍、陳永鏘、方楚雄、唐曉、林沛銳、陳良宗、張永利、譚文選等藝術家齊聚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大院,出席“風起南方報春聲——慶祝南方日報創刊70周年書畫展”開幕式,為《報春圖》《風起南方》兩幅巨作揭幕,再續報人與畫家的深厚情誼,展現廣東文化自信。
《報春圖》由陳金章、王玉玨、林墉、蘇華、陳永鏘、方楚雄、許欽松、李勁堃8位當今嶺南畫壇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合作完成,仿曲水流觴雅意,“接力”傳畫,各賦神彩。
陳金章以90歲高齡,畫磐石起筆,另七位畫家添南方草木,松竹水仙,木棉芭蕉,先聲報春,奏響一曲春之歌。八位巨匠飽蘸情思,揮灑逸筆,情透紙背,借報春語義雙關,喻南方報人凌云氣度。
已逾九旬的著名畫家陳金章專程來到現場,在發表創作感言時說:“《南方日報》是廣東本地最重要的報紙,廣東老百姓對它都有很深的感情?!敝嫾谊愑犁I、方楚雄也在現場寄語《南方日報》再上層樓。
由中國美協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許欽松領銜創作的山水畫《風起南方》,寬4米、高5.6米,足有一層樓高,據說是廣州城內尺幅最高的山水作品。
《風起南方》中,重巒疊翠,木棉高聳;珠水浩蕩,氣象萬千。畫面氣韻生動,如沐朗朗清風,如見春色流動。
許欽松與團隊成員唐曉、林沛銳、陳良宗、張永利歷時三個月苦心醞釀,艱辛打磨。廣州美院副教授譚文選精心篆刻兩方印章為巨制添彩,《風起南方》《祖國萬歲》兩印豪邁厚重,意氣逼人。藝術家們抒寫當代情思,恢宏筆調顯詩意,繪南方山水之雄偉秀美,詠改革開放春風肇起于南粵大地,寓意南方日報創新不竭,生機勃發。
筆墨豪情,獻禮偉大時代;氣象萬千,寄意南方風骨?,F場,許欽松與《風起南方》創作團隊其他成員唐曉、林沛銳、陳良宗、張永利、譚文選向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捐贈了這幅山水巨制。
許欽松在大畫揭幕儀式上說:“今年是新中國70周年,又是南方日報創刊70周年,南方日報不僅是省委機關報,也是一份屬于廣東老百姓的報紙。南方日報在全國省級報刊之中發行量、影響力名列前茅,也是一份有文化擔當的主流大報,一直走在時代前列。借《風起南方》大畫的創作,表達廣東美術界對南方日報的感謝?!?/p>
廣州尺幅最高的山水巨作是如何誕生?
當代8位名家又是怎樣跨越時空聯袂作畫?
讓我們穿越到創作現場,重溫畫作誕生的全過程▼▼▼
《風起南方》:打造廣州尺幅最高的山水巨作
“南方的故事要從春天說起?!睉{借南方人的敏感,《風起南方》創作團隊很快就將大畫創作鎖定在“春”的主題上?!讹L起南方》由許欽松領銜創作,藝術家唐曉、林沛銳、陳良宗、張永利共同繪制。
由國家博物館收藏陳列的《長江攬勝》,是許欽松此前主創的最大尺幅作品,而此次懸掛《風起南方》的墻體比《長江攬勝》還要高。憑著再攀藝術“高峰”的勇氣,許欽松決心將墻體空間發揮到極致。
開筆前,許欽松師生走出畫室,直面真山真水。他們來到清遠英德連樟村,沿著北江兩岸的青山綠水,隨走隨畫。連樟村之旅的溫暖氣息,讓許欽松一行收獲特別的感悟。
5月3日,創作團隊在利嘉大廈的畫室里舉行了開筆儀式,《風起南方》山水大畫創作正式拉開帷幕。
此前,許欽松親自“點將”組織創作班底。中國國家畫院許欽松山水畫高研班班主任林沛銳,中國國家畫院許欽松工作室助教導師陳良宗,江西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唐曉,中國國家畫院許欽松山水高研班班長張永利應邀加入。
正式上畫之前,許欽松集思廣益,讓畫家們分別獨立畫出草圖,再加以綜合打磨?!笆聦嵣?,將初稿轉換成4米寬、5.6米高的大畫是要冒險的,因為我們無法提供如此大尺幅的素描稿,需要不斷將素材填補到大畫中去,十分考驗全局的駕馭能力?!彼毖缘?。
從碳稿到墨稿,再到渲染,最后上色收拾,許欽松每一個環節都會親自把關。多年來的創作積累,讓他煉成一雙火眼金睛,他反復檢查畫面里的各種細節,對一山一水都進行細致的修補。
要知道,用傳統皴法表現南方山水,一直都是山水畫創作的技法難題。嶺南地區缺乏名山大川,往往秀美有余而博大不足。蔥蘢茂盛的草木植被,也很容易掩蓋山水的肌理特征,從而削弱畫面的氣勢與美感。
“改革是南方的魂。畫面過于保守,就感受不出風起云涌的生命力量?!痹S欽松沒有照搬具體的實景,他以浪漫主義為基調,更好展示嶺南大地的風骨。
為提升嶺南山水的辨識度,許欽松以木棉和榕樹作為前景。這是粵人最熟悉親切的草木,也是嶺南報春的典型物候。
作為南粵大地的母親河,珠江自然無法從畫中缺席。千回百轉的珠江從畫家筆下奔涌而出,一路高歌猛進,縱橫交織,最終百川匯流,共同奔向蒼茫壯闊的大海。
海,在許欽松的創作意念里,一直有著特殊的地位。身為澄海人,許欽松從小在海邊成長。面朝大海,就有千言萬語在他的心潮涌動,潮汕“紅頭船”揚帆出海的浩蕩場景,更讓他浮想聯翩。
“嶺南是華僑的故鄉,我們的視野從來就是海洋的視野?!痹凇耙粠б宦贰苯ㄔO當下,粵港澳大灣區也在加速啟航。許欽松筆下那道充滿希望的霞光,既是美好愿景的藍圖,也為時代使命留下生動的注腳。
《報春圖》:8位名家接力創作
《報春圖》的創作過程,可以說是一次別樣的雅集。8位作者都是廣東國畫界的大家,功成名就,碩果累累,平均年齡超過70歲,讓他們在同一幅畫紙上合作,實乃不易,作品的珍貴也自不待言。
說是別樣,因為考慮到許多參與此畫的藝術家年事已高,召集在一起,恐舟車勞頓,多有攪擾,于是采用的辦法是,根據每位藝術家的時間空閑,輪流拜訪,畫好一人之份,待墨干后,再帶走交由下一人“接力”。
>>9月25日上午
陳金章畫磐石起筆。
1929年2月生于廣東化州的陳老,剛過九十大壽。這天,他從上午九點半畫到將近中午十二點,右手握筆,左手拄杖,兢兢業業工作了兩個多小時。
山巖以寫意筆法,布局于畫紙右下方,為整幅《報春圖》定下重音。
>>9月25日晚間
接過畫筆的是廣州美術學院院長、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李勁堃。
他在畫紙的右上方畫下幾片芭蕉,著花青色。巖石沉靜,芭蕉生動,上下呼應,又為后面的畫家留下了足夠的空間。
>>9月26日上午
第三位作畫的是廣東省中國畫學會會長陳永鏘。
他在畫紙的左上側畫下幾枝木棉,木棉正是他的拿手好戲,紅色花朵如光焰跳動,嶺南春意別開生面。
不過,陳永鏘老師作畫時十分節制、謙讓,生怕搶了風頭:“后面還有好幾位同行,我要留夠位置,不能太出挑?!?/p>
>>10月3日下午
1937年出生、年過八旬的藝術家王玉玨女士在畫紙的左下方創作了水仙。
王玉玨曾任廣東畫院院長、全國政協委員。這一組水仙的白色花瓣中心,是赭石色的花蕊,娉娉婷婷,蔥蔥郁郁,體現了女性的溫潤、靈秀。
>>10月5日上午
至此,已有半數畫家交上自己的“答卷”,剛好分居畫紙的上下左右四角。
然而,諸位大家都過于審慎、謙虛,留下大片空白待后面幾位運籌布局,倒增加了難度。
第五位出場的許欽松老師依然保持了節制、簡省的風格,幾枝松樹在他筆下從巖石背后伸出。許欽松創作俊逸的松樹,俯仰之間, 思接千里。
>>10月6日上午
剛從俄羅斯回國,還在倒時差的廣州美院教授方楚雄接過畫筆,他畫的也是松樹。
不同于許欽松的俊秀的松枝,方楚雄的松有虬曲的樹干,從右下向左上生長,貫穿了畫面的右半邊。
相同的是,兩人的松樹都從陳金章老先生的巖石后向外延伸,似乎暗示了他們都植根于嶺南畫派的深厚底蘊。
>>10月6日晚間
《報春圖》之旅來到了它的最后一站,也是定稿壓軸的時刻,接受這一使命的,是林墉、蘇華這對藝術伉儷。
今年77歲的林墉曾任中國美協副主席,他思考良久,怎樣給這幅大作收尾,既要飽滿,又要平衡。
他席畫而坐,從晚上八點一直工作到午夜十二點,馬尾松式的松針,與右側松樹的枝條相接,成為畫面的“橋梁”。畫中倒映著先生的面影,仿佛人與畫已融為一體。
林墉的夫人蘇華,兼擅書畫,曾任廣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她在畫面左側題寫“報春圖”以及落款:“南方日報創刊七十載,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壯志凌云,先聲報春,歲次己亥,陳金章、王玉玨、林墉、蘇華、陳永鏘、方楚雄、許欽松、李勁堃合作此構于金秋穗城?!?/p>
【記者】楊逸 李培 黃堃媛 萬璇 黎衡
【攝影】張由瓊 肖雄 董天健
【視頻】張由瓊 姚志豪 李細華 徐昊
(來源:南方+ 客戶端)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