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有錢,產業方能升級

■改變制度性內需不足,建立一個靈活的國民收入分配和投資體系,已成當務之急。這要下決心打通體制內體制外,建立一個健康的資本市場

責任編輯:戴志勇

■通貨膨脹和經濟放緩只是表征,各種造成內需不暢的政經規制才是根源。在操作層面,雖然產業升級是必由之路,但在中國還存在巨量初級勞動力人口的基本國情下,消費升級應當優先于產業升級
■改變制度性內需不足,建立一個靈活的國民收入分配和投資體系,已成當務之急。這要下決心打通體制內體制外,建立一個健康的資本市場


最近開始有一些好消息。8月15日,央行建議民間借貸合法化,認為它部分緩解了中小企業和“三農”的資金困難,有利于打破國有金融機構的壟斷格局,促進多層次信貸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不過,信貸市場作為間接融資的補充,畢竟屬于救急式的局部變革。從全球競爭的角度看,當前經濟轉型的關鍵,在于擴大以全民富裕為基礎的內需;而擴大內需,則須大力發展一個靈活、彈性、全民分享、公共參與的資本市場,全面改革體制內與體制外分別對待的二元結構,突破經濟要素有效組合的體制瓶頸,以消費升級帶動產業升級,盡快走出產能過剩、輸入型通脹和流動性過剩的三重危機。

中美經濟:刀尖上的平衡還在劇變

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世界經濟經歷了一輪高速增長。發展中國家從事初級制造業,發達國家從事金融服務和高新技術業,這個產業鏈分工讓雙方各自利用比較優勢,實現了財富創造。在最初階段,新興工業國與發達國家的合作可謂完美雙贏。各國都在享受一場皆大歡喜的全球盛宴。

悄悄破壞“完美雙贏”的是發達國家的貿易逆差。一雙在亞洲生產成本為5美元的耐克鞋,在美國可能要100美元。如此便宜的商品,使美國家庭的消費沖動幾乎不可遏止。只要發達國家能從新興工業國獲得廉價的工業制成品,那么它們就會繼續買進。因此,這種貨幣流失,是國際市場規則確立后,全球化產業資本轉移的必然結果,貿易壁壘和匯率戰并不能改變這種逆差。

貿易逆差表現為貨幣的流失,發達國家并沒有因此變窮反而變富的原因在于,其財富增加由兩個因素組成:一是由出口貿易帶來的貨幣增加,一是由金融資本操縱的價值重估。西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