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自殺,有多少工作可以提前來做?
通過控制精神類藥物使用,為有精神疾病的公民提供早期干預服務,以及為有自殺想法或行為的人提供咨詢、治療等支持,丹麥的自殺率自1980年代以來發生了大幅下降。
責任編輯:朱力遠
2019年10月10日,英國倫敦警方在滑鐵盧橋上阻止了一名試圖撞向車流自殺的男子。
(本文首發于2019年10月24日《南方周末》)
通過控制精神類藥物使用,為有精神疾病的公民提供早期干預服務,以及為有自殺想法或行為的人提供咨詢、治療等支持,丹麥的自殺率自1980年代以來發生了大幅下降。丹麥經驗意味著,雖然自殺行為有一定的突然性和隱蔽性,但仍然有許多工作可以提前來做。
自殺是當今世界面臨的一大挑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每年有80萬人自殺,超過謀殺和戰爭所造成的死亡人數之和,成為暴力致死的首要原因。
但另一方面,受科學知識的局限、文化習慣的影響,一些人仍難以對自殺現象有科學的認識,最常見的錯誤認識是:認為自殺都是當事人因想不開而自愿選擇的行為,所以責任主要在他自己,別人也沒有辦法;或者認為自殺行為都是突然、隱蔽發生的,所以無法提前預防。
這類錯誤認識既忽略了自殺現象的復雜性,也忽視了規律的存在。實際上,自殺是可以預防的。雖然尚且沒有萬全的預防策略,但根據現有的認識,仍然有許多工作可以提前來做。2019年8月,《科學》雜志(Science)就特別推出了系列文章介紹目前關于自殺預防的研究進展和實踐做法。
腦部掃描識別自殺傾向
精神類疾病,尤其是抑郁癥與自殺行為被發現有較明顯的關聯度,雖然大部分得了抑郁癥的人并不會自殺。抑郁癥有不同的亞型,現任斯坦福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利安娜·威廉姆斯(Leanne Williams)從二十多年前起就開始嘗試探索抑郁癥在大腦中究竟會帶來什么變化。
通過對數千名抑郁癥患者腦部圖像的掃描,她認為至少存在六種不同的抑郁癥亞型,有的讓人精神恍惚,消極情緒高漲,有的損害人感受快樂的能力,讓人高興不起來,還有的則讓人認知控制能力受損,無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不能正常制定計劃,并抑制不住沖動。其中快感缺乏和認知失控被認為有更高的自殺風險。
對腦回路異?;顒拥挠跋裱芯恳恢痹谇斑M。2019年6月,耶魯大學神經系統科學家伊蓮娜·埃斯特利斯(Irina Esterlis)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文章,介紹她們通過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技術(PET)對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進行研究,發現曾有自殺想法的人,他們的代謝性谷氨酸受體5(mGluR5)失調,谷氨酸是大腦中主要的興奮性神經遞質,創傷后應激障礙是一種因為重大創傷性事件所導致的精神類疾病。
研究者認為,對于創傷后應激障礙癥患者來說,mGluR5可以作為干預和管理自殺風險的生物標志物,除此之外,早在1980年代,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系統科學家約翰·曼恩(John Mann)就檢查過自殺死者的大腦,發現他們的神經遞質血清素的水平比那些非自殺而死的抑郁癥患者要顯著地低。
但這些證據仍不足以將自殺風險程度與生理特征變化二者之間的關系詳細地鏈接起來。而且腦部掃描檢測耗時長、費用貴,目前大規模應用于臨床并不現實。更何況,自殺涉及精神、情緒的波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