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第一案臺前幕后
“質檢總局就是防偽企業的太上皇,這幾年我們一直在忍,不到無路可走,我們不會走到今天這一步?!?/blockquote>責任編輯:余力
一個網絡平臺、一家紅帽子公司、兩份文件,讓中國眾多防偽企業陷入了生存絕境。8月1日反壟斷法的正式實施,給它們帶來了求生的希望
8月11日,對38歲的龍剛而言,這一天如此漫長。整日的等待后,他和同事依然沒有收到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的立案通知書。10天前,在反壟斷法開始施行的第一天,他聯合另外3家防偽技術同行,聯合起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稱其推廣“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強制要求企業對產品賦碼交費加入“電子監管網”的行政行為違法。這起官司也由此被人們稱為“反壟斷第一案”,備受矚目。
8月11日,應是法院決定受理此案與否的最后期限。法院方面沒有任何信息傳來,龍剛焦慮不安——相當意義上,這次訴訟成功與否關乎他所在公司的存亡。
現實種種
3年前,龍剛加盟北京兆信技術有限公司,出任副總經理。這是一家專營防偽技術的公司,從1996年創立開始,它就致力于數字核驗技術在防偽領域的應用,迄今已經有了兩千多家商業用戶,年營業額2億元,是這個行業的領頭羊。然而,2005年,看起來一切順利的兆信公司突遭危機。一個網絡平臺的建立、一家公司的成立,幾乎威脅到了全國所有防偽公司。
這一年年初,國家質檢總局設立了“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同時,國家質檢總局信息中心作為三個股東之一,在北京發起成立了“中信國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即“中信國檢”),占其中30%股權。
中信國檢的大股東是中信21世紀電訊有限公司,其母公司中信21世紀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公司。據該公司的公告顯示,2005年初,中信21世紀電訊有限公司、國家質檢總局信息中心、中國華信郵電經濟開發中心三方達成協議,通過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從中國國家質檢總局信息中心中國制成品數據庫取得資料,為商品提供驗證真偽服務,其營利模式為:在質量監管平臺中,每件產品均有一個獨有編碼,消費者如對產品有懷疑,可通過電話、短信、互聯網等渠道驗證真偽,同時向廠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