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鄉力量:那些屬于農村女性的光榮與夢想
她們所擁有的故事,也是屬于每一個中國女性所共有的苦辣甜辛
發自: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康麥
如果說都市是人們不斷挑戰可能性的先鋒窗口,那么農村更像是為這一切提供給養的故鄉。在許多國家,城市化的發展都會趨向一個階段性結果——農村的虛空化。以男性為主的農民工越來越多地向城市流動,留守在田間地頭的家人,往往只剩年邁的父母、年幼的兒女和照看老弱的農村婦女。某種程度上,農村的活力被壓制了。
但在中國,這種局面正在松動。
據聯合國婦女署公布的一項數據,我國75%的農業勞動力是女性。一直以來,農村女性所付出的勞動往往是被忽視的,家務勞動、家庭瑣事等無償的、基礎的“隱形工作”,掩蓋了這一群體的成就和光榮。
然而,當城市資源開拓和市場增長的加速度放緩,鄉村市場之廣袤及其所孕育的潛力得以被再次喚醒??梢哉f,無論從政治還是經濟角度,農村振興都是條必行之路,伴隨著農村地位的重建和農業人口自我邊界的突破。
這其中,尤其擔任重要角色的便是農村女性。
用科技“逆天改命”
武貴欽站在玉米地里,一籌莫展。正值玉米收割季,但豐收的喜悅稍縱即逝,村里剛收割的玉米因為天氣潮濕出現了大范圍的霉變。作為河北衡水市深州高古莊鎮盧家莊村的女支書,武貴欽知道自己必須解決這個問題,不僅為了自己那60多畝玉米地,更為了村里100余戶鄉親未來的生活。
當地的氣候條件無法改變,武貴欽唯有轉變思路,她決定不再延用落后的種植模式,從選種開始,借助科技的手段,“逆天改命”。 那段時間,為了找到符合當地水土氣候的良種,武貴欽經常奔波于農業局和種子公司之間,和專家們探討選種;還多次遠赴有著“中國蔬菜之鄉”之稱的山東壽光等地學習種植經驗;為了更好地將理論和經驗因地制宜,她直接將自己承包的玉米地拿出來做試驗田。終于,憑著鍥而不舍的努力,她找到了一款最適合盧家莊村的玉米種子。種子和摸索出來的一套科學種植理念被成功推廣到了全村,解決了困擾村民們多年的霉變難題。
到2019年,64歲的武貴欽已經在村支書的崗位上工作了29年。29年來,作為一名鄉村女干部,武貴欽應對各種挑戰的斗志一以貫之,從未松懈。
武貴欽向當地農民講解玉米種植
1990年剛上任時,她就立志要解決村里的老大難——鹽堿地問題。那時,盧家莊村的耕地多為鹽堿地,只長雜草不長糧,導致村里一直難以脫貧。武貴欽硬是排除萬難,帶領這個僅有350多人的小村莊平整耕地、打井修渠,相繼完成了900多畝鹽堿地的改造,將全村人均耕地增加了兩畝多。
雖然已經64歲了,但武貴欽依然深沉地熱愛著腳下的這片土地。她依然每日奔波在一線,希望將更多的先進種植養殖理念引進到她的家鄉,帶領全村村民一起走上科技務農的致富路,也見證著盧家莊村這個小小的村莊從貧困村到生態村的喜人轉變。
像武貴欽這樣在農村這片熱土上播撒汗水和智慧的女性還有很多。樸實無華的外表下,是一個個堅忍不拔、甘于奉獻、不畏挑戰的美麗靈魂。她們成就了自己,也愿意成就更多人。和城市里無數的女性一樣,她們在農村的廣闊天地中書寫著不凡的人生篇章,也為這個大時代貢獻著點點星光。
用創業自主致富
張雪的故事正是如此。45歲的她來自陜南的一個普通小村莊,如今不僅是村里第一個搭建廠房辦企業的“經濟能人”,也是帶領村里留守婦女共同致富的女支書。
但故事回到十幾年前,張雪的人生還是另一番軌跡。那時,和村里許多人一樣,年輕的張雪夫婦選擇離開農村來到西安打工,兩人經營著一個移動檔口,販賣一些日用品。生活的轉折發生在2003年,因為孩子需要回村念書,夫妻討論了一番,決定張雪陪孩子回老家,孩子父親則繼續留在城里賺錢養家。
回到村里的張雪也沒有閑下來,照顧孩子之余,她也開始經營自己的小生意。騎著一輛小三輪,她每天都要穿行于鄰近的各個村子,販賣一些雜貨,補貼家用。因為做生意誠信,張雪的生意日漸興隆。四年后,憑著小生意攢下的錢,她創辦了一家造紙廠,還在本村招募了15名工人,既提高了自家的收入,也推動了村里的經濟發展。為了改變農村留守婦女財務上的長期依附狀態,她還積極通過自家工廠為村里的留守婦女創造就業機會,希望引導大家開動腦筋、自主致富。
和武貴欽、張雪一樣,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農村女性并不是外界普遍認為的那樣害羞、被動,而是完成了一場自我認知的覺醒,充滿活力,像一顆種子,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生根發芽,欣欣向榮。
正如聯合國食物權利問題特別報告員奧利弗·德·舒特所說:“賦予農村與家庭婦女權利、消除饑餓的最好方式就是幫助她們清除掌控自我人生的障礙?!睙o論是出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抑或是對改變生活軌跡的渴望,她們都在堅強地面對生活的挑戰,拼搏奮斗;她們所需要的不是同情和偏見,而是認可和支持;她們甘愿用力一搏,讓生活的色彩更為豐富,讓自己對人生更有掌控。
全球知名農業科技公司科迪華農業科技曾于2018年10月15日發布了一項針對全球女性農業從業者的調查結果。在中國,科迪華農業科技走訪了兩百名中國農村婦女。調查顯示,受訪者中有近31%負責運營著各類規模的農場;93%的受訪者對所從事的農業工作感到自豪;而認為有必要推動對農村女性成就以及女性權益保護宣傳的受訪者則占總訪問量的八成以上。
1996年,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到農村婦女在實現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及發揮的重要作用,聯合國將每年的10月15日設為“世界農村婦女日”。2019年是世界農村婦女日創立的第23個年頭。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發展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難題,這既讓我國的農村女性群體身處于多重困境,也更加襯托出她們為了如今成就和未來夢想所付出的可貴努力。
所以,讓我們把視線和目光再次投向這一個充滿故事的群體,嘗試去了解和理解她們的生活。就像科迪華農業科技通過提供包括優質種子、蟲害防治等一系列產品和技術,幫助農戶產出優質水稻一樣;在這一新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機遇下,這群閃耀著高光的女性,是助力中國新農村續寫新未來的重要推動。
在此背景下,南方周末將聯合科迪華農業科技開啟針對農村女性的“她”鄉力量公益計劃,除了全面呈現農村婦女在農業生產勞動中的貢獻外,也希望能鼓勵她們更加自信地走到臺前,展示自己的多彩人生,讓她們對自身更認同,也讓更多人了解這一普通卻不平凡的群體,她們身上所閃耀的光榮與夢想。畢竟,這些故事講述的,也是屬于每一個中國女性所共有的苦辣甜酸。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