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興安丸”旅客:日籍解放軍中國往事
砂原惠經常停頓下來,緊皺眉頭,吞吞吐吐,努力地回憶中文單詞,漸漸地,單詞變成了東北話,大約半小時之后,地道的東北話代替了日文。
在家中接受采訪也身著淡色西裝、白襯衫、深色西褲,背挺得筆直的華井滿,有著六本木商界特有的嚴肅氣質。不過,簡單的日文問候之后,眼前的六本木商人,又切換到了東北大爺的頻道。
這段短則數年、長則十幾年的解放軍生涯,使他們成為歸國后異常特殊的一群人。
發自:日本東京、神奈川
責任編輯:吳筱羽
砂原惠展示他的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
(本文首發于2019年10月31日《南方周末》)
砂原惠經常停頓下來,緊皺眉頭,吞吞吐吐,努力地回憶中文單詞,漸漸地,單詞變成了東北話,大約半小時之后,地道的東北話代替了日文。
在家中接受采訪也身著淡色西裝、白襯衫、深色西褲,背挺得筆直的華井滿,有著六本木商界特有的嚴肅氣質。不過,簡單的日文問候之后,眼前的六本木商人,又切換到了東北大爺的頻道。
這段短則數年、長則十幾年的解放軍生涯,使他們成為歸國后異常特殊的一群人。
1955年3月24日10:05,伴著殘雪,滿載949名乘客的郵輪“興安丸”緩緩駛入日本京都府北端的舞鶴港。
這艘取名自大興安嶺的郵輪,已經第十次執行運送在華日僑的任務。
當日13:00,心情忐忑的乘客陸續下船。彼時,日本國內彌漫著一股“恐共”氣氛,而“興安丸”的乘客中不少曾效力中國人民解放軍。多數日本人懷疑,這些從紅色中國歸來的人,還能否稱得上是自己的同胞。
中國政府是在1952年11月作出處理在華日僑問題決定的,此后,在解放軍各個單位的日本籍戰士逐步轉業到地方等待回國。接下來五年間,數萬名在華日僑乘坐“興安丸”返回日本。
那些歸國的日籍解放軍中,既有受降日軍和后勤人員,也有在中國定居多年的日本僑民。關于這個群體有多少人,坊間眾說紛紜,從一萬多到三萬多的說法均有。六十多年過去,目前尚在世的,多是年紀小小便參加解放軍的日本僑民。
多年后一場活動將他們納入普通中國人的視野。
2019年9月25日,中國駐日本大使館邀請到27名日籍解放軍老戰士來館,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頒發活動,與會者中最年輕的,也已86歲。
“政委, 我是日本人”
1955年,砂原惠22歲,是“興安丸”上一名乘客。
64年后,砂原惠86歲,是前述受嘉獎日籍解放軍中最年輕的一個。
2019年10月26日,在神奈川縣藤澤市家中,一見面,砂原惠就興奮地說,兩個禮拜后,在北京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大禮堂,有一場關于他的漫畫發布會。
他身后的櫥窗里,陳列著各種各樣的徽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還有四十多年前他和昔日解放軍戰友的合影。
令人意外的是,砂原惠說自己如今還是每三個月要去一趟中國,見老戰友、老朋友,游山玩水。長途飛機旅行對耄耋之年的老人來說并不容易,但他堅稱,中國對他來說,從來沒有第二故鄉的說法,中國就是故鄉。
歷史浪潮席卷而過,留下一群浮萍般的日本帝國遺民和混亂的認同。事實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