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環貴族】不再貴的貴族運動
高爾夫
1984年,港人霍英東在廣東中山投資了中國高爾夫的“啟蒙”項目——中山溫泉高爾夫球會。依山傍水、草地沙池、溫泉泳池,這個世界一流規格的球場,對廣東剛剛嘗到開放甜頭的財富新貴們進行了第一輪的生活方式再教育。
高爾夫起源于15世紀的蘇格蘭:牧羊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孤獨無聊,揮起牧羊棍打石子兒,偏巧打進了兔子洞;大家都覺得打石子兒好玩,便有了統一規格的球;天寒地凍還忍不住手癢,帶瓶威士忌打一桿灌一口。打了18桿灌了18口,酒瓶空空,收桿回家,這也流傳了下來,18洞。
為什么我們走在路上踢踢石子兒,就踢不出來一項運動?高爾夫后來之所以“貴族”起來,全仗蘇格蘭皇家和教會的庇護。連國王都賭球,又怎么攔得住那些有錢有閑的富翁呢?
·斯諾克
輸給了奧沙利文,不妨梁文博在今年的世錦賽上創造歷史。但我們仍要記取丁俊暉,是這個其貌不揚的小子讓斯諾克這項運動進入國人眼簾。
臺球起源于西歐王室。一個說法是,法國路易十四的御醫建議其餐后做臺球運動,有利身體健康。斯諾克出現,已到了19世紀英國殖民時期。駐扎印度的英國軍官們每天玩一種“黑球入袋”的玩法膩歪壞了,變著法子想改進。最后球加到了22個,一套新規則也固定了下來。斯諾克是當時軍事院里對一年級新生的稱呼,誰打得爛便會被戲謔為“斯諾克”。然而這項全新的運動,人人都是“斯諾克”,遂得名。
·網球
據傳,公元10世紀左右,一位云游四方的牧師將盛行于古希臘、羅馬和阿拉伯地區的一種類似手球的游戲引入了法國。教堂生活刻板沉悶,年輕的傳教士們便在回廊里用手掌擊打小球消遣。王孫貴族們也迷上了這種“掌球戲”,到室外找一片開闊的空地,拉一根繩子在中間,玩一顆裹著頭發的布球。后來,布球外面裹上了法蘭絨,手里握起了拍板,繩子下張起了網,從宮廷走入市井,由法國紅到了英國、美國乃至全世界,這才成了今天的網球。
這位血統純正的“名門閨秀”為我們無私奉獻了諸如智慧、健康等一眾美好享受:君不見,五四時期最新潮的知識分子們以球會友,今天愛惜貴體的政要們健身就要打球,更何況還有那些裙擺搖搖的網壇美少女們??嗯,我們都該感謝網球。
·保齡球
得名于英文“bowling”的音譯,是否真能“保齡”不得而知,但確是一項饒有趣味的運動。
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7200年前的埃及,考古學家在墓道里發現了大理石質的1個石球和9個球瓶,以球擊瓶,與現代的保齡球十分相似。后來,這種運動在德國演變為一種名叫“九柱戲”的宗教儀式:人們在教堂的走廊里放置9根柱子象征叛教徒與邪惡,用球滾地擊倒它們意味著打擊“魔鬼”,為自己消災、贖罪。英國的上流人士也玩9瓶式保齡,不過他們的比賽是在室外的草坪上進行。美國人則是這項運動的最終設計者,增加了一個瓶,將球瓶的排列形狀由鉆石形改為倒三角,制定標準球具及規則,發明全自動置瓶機,直至1992年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壁球
這是一種看起來有點跟自己過不去的運動,一個或小幾個人對著堵墻找抽,適合自我折磨、懲罰、發泄,耗時間,運動量大,所以適合大都市,適合在水深火熱中浸泡又不大方便麻煩別人的精英們。所以,中國的壁球館常常藏身在高消費的俱樂部和高尚賓館、社區和別墅。
什么人會發明這種運動呢?話說19世紀初,英國倫敦有一座叫做弗利特的監獄,關的都是欠了債和觸犯教規的“貴族囚犯”。不被強制勞動,小小的牢房里度日如年,他們找到了一種自娛自樂的法子,用一只類似網球拍的小拍子對著墻擊打小球,這便是壁球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