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120幀眩暈挑戰了什么?
隨著《雙子殺手》上映,中國觀眾看到了李安在高幀率3D數字技術上的持續探索,但是褒貶不一、毀譽參半,甚至比《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國內外口碑分化更激烈。支持者稱贊李安對數字技術的運用革新了觀看影像的方式,批評者直指電影故事的乏善可陳,但雙方都指向關于電影的本質問題之一——我們通過電影究竟在看什么?
責任編輯:邢人儼
《雙子殺手》中,演員細致的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在一系列連續的追逐和打斗戲碼中得以同時呈現。3D/4K/120幀技術,在保證清晰度和空間感的同時增強了影像運動的流暢與順滑。
(本文首發于2019年11月7日《南方周末》)
隨著《雙子殺手》上映,中國觀眾看到了李安在高幀率3D數字技術上的持續探索,但是褒貶不一、毀譽參半,甚至比《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國內外口碑分化更激烈。支持者稱贊李安對數字技術的運用革新了觀看影像的方式,批評者直指電影故事的乏善可陳,但雙方都指向關于電影的本質問題之一——我們通過電影究竟在看什么?
綜觀電影史,任何一次媒介技術的革新都會使電影觀看的形態發生變化。自電影進入數字時代以來,數字特效帶來的視覺魔法愈加夢幻,卻也越來越“真實”。2009年,詹姆斯·卡梅隆制作了當時規模最大且技術最先進的3D電影《阿凡達》,此后,3D電影便進入了好萊塢電影的主流生產線。如果說3D技術帶來觀看的空間沉浸感,4K實現了更高的畫面清晰度,那么在此基礎上的120幀,就是在保證清晰度和空間感的同時增強了影像運動的流暢與順滑,進一步加深了虛擬的“真實性”。
我無法確定這種“真實性”對大多數觀影者的沖擊如何,但兩個朋友的體驗令我印象深刻:一位從事機器人編程的朋友在觀看4K/3D/120幀的《雙子殺手》時,忍不住陣陣眩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