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下去,沿著壕溝和墳墓前行

“當我問他們敵方想要什么,兩邊的年輕人都說:‘他們想要的跟我們不一樣,他們想摧毀我們?!m然距離如此近,但雙方都無法理解對方的想法,不相信、不知道對方想要的其實和自己沒有差別,都是非常平凡、普通的愿望?!?/blockquote>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宋宇

德國柏林一個臨時難民中心內,移民正在為手機充電。 (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11月7日《南方周末》)

“當我問他們敵方想要什么,兩邊的年輕人都說:‘他們想要的跟我們不一樣,他們想摧毀我們?!m然距離如此近,但雙方都無法理解對方的想法,不相信、不知道對方想要的其實和自己沒有差別,都是非常平凡、普通的愿望?!?/p>

“我在德國生活了一輩子,足跡遍布世界,但從來沒有去過波蘭!其實不僅僅是我,德國人對世界許多地方的了解比我們國家東邊的鄰居要多得多?!钡聡鴮W者納韋德·凱爾曼尼說,這是讓他決定“東游”的原因之一。他在54天里穿越東歐大地,抵達自己父母的祖國伊朗。這段行程的經歷和見聞被他寫進《沿墳墓而行:穿越東歐大地走向伊斯法罕》(注:下文稱《沿墳墓而行》)一書。

中譯時,德文書名的“壕溝”被看成“墳墓”——它們的詞形非常相近——這個錯誤卻意外地恰當。凱爾曼尼穿越的波蘭、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和亞美尼亞等國,在20世紀發生過極其慘烈的屠殺、種族滅絕、清洗和大饑荒,墳冢和紀念碑在這片土地上無法躲避。東歐史學者蒂莫西·斯奈德的著作《血色大地》以一幕幕悲劇為主題,成為凱爾曼尼在行程中的重要參考資料。

雖然有波斯語和德語兩種母語,但凱爾曼尼的二十多本著作全部用德語寫就。他在中文世界沒有獲得充分譯介,《沿墳墓而行》是他被譯為簡體中文的第一本著作。凱爾曼尼多產,寫作領域也十分寬廣,包括《古蘭經》、伊斯蘭研究、神秘主義、小說、旅行寫作、卡夫卡乃至歌手尼爾·楊。

凱爾曼尼擔任記者多年,寥寥幾筆即勾勒出各種場景,充滿戲劇性的事件,人們的喜怒哀樂,盡數展現于讀者眼前。讀者一再被提醒,自己對世界的了解多么匱乏,國際新聞不足以讓人對一個地區或國家有起碼的了解。我們應當帶著歷史視角在空間中穿梭,也帶著同情心了解人們的喜怒哀樂。

談及“東游”前是否有清晰的目的和計劃,凱爾曼尼告訴南方周末:他非常想知道,那個面目模糊、難以理解的“東方”究竟是怎樣的,想了解那里人們的渴望、恐懼和憂慮。討論歐洲時,這片土地往往被忽視,甚至被認為頗顯尷尬。

在《沿墳墓而行》中,歐洲更多作為形容詞存在,時而代表“自由”“民主”“法治”,時而代表“高傲且屈尊紆貴的西方”。此外,還有作為形容詞的“西歐”“東歐”“北歐”以及面目不清的“中歐”。如果西歐的內涵是“自由”“民主”“法治”“富足”“世俗化”,北歐是“社會主義”“福利制度”“理想之地”,那么“東歐”往往是“貧窮”“威權”“亟待拯救的失敗國家”和“未開化的野蠻之地”。

在白俄羅斯、烏克蘭——尤其是東部和克里米亞,這些不同理解產生對撞,人們對“向西”還是“向東”無法達成一致,甚至不惜用戰爭解決分歧。在時??梢妳s極度籠統、模糊的“親西方”和“親俄”概念背后,歷史記憶、民族感情、現實政治、價值取向等一系列復雜因素發揮著作用。

比如,克里米亞韃靼人在斯大林時代遭到流放,幾十年無法回歸故土。他們希望烏克蘭擁抱歐盟,夢想在俄羅斯占領克里米亞后破滅,祖輩的遭遇讓他們無法安心地在克里米亞生活。對于俄羅斯的行動,烏克蘭東部和克里米亞的許多俄羅斯族人可能沒那么熱情。因基輔當局多年疏于投資地方等問題,他們自然寄望于新的變化,出于改善自己生活而選擇支持與俄羅斯統一。

凱爾曼尼持有強烈的親歐盟立場,在書里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專訪中,他反復強調自己對歐盟和“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巨大熱情,但沒有盲目樂觀,對這個“實驗”的缺陷、漏洞和問題加以非?,F實、細致的分析。

2019年1月,來自21個國家的30位著名知識分子在法國《解放報》發表了一封名為《為歐洲而戰——否則破壞者會摧毀它》的公開信,起草人是法國哲學家伯納德-亨利·萊維,簽署者包括米蘭·昆德拉、S·A·阿列克謝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