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養生:“如果可以提升活力,那就是養生”
夜幕降臨,人們悠閑地走街串巷,物美價廉的街頭攤點隨處可見,無論走到哪里,我們都能看到鍛煉者的身影,他們讓大街小巷充滿了活力。
這幅北京街頭日常生活的圖景,出自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教授馮珠娣筆下,其中最讓她感興趣的是以北京為代表的中國特色公共生活:形形色色的養生活動——打太極、唱歌、清水書法、遛鳥等等。
責任編輯:邢人儼
2019年3月,北京市民在玉淵潭公園內跳舞。
(本文首發于2019年11月7日《南方周末》)
夜幕降臨,人們悠閑地走街串巷,物美價廉的街頭攤點隨處可見,無論走到哪里,我們都能看到鍛煉者的身影,他們讓大街小巷充滿了活力。
這幅北京街頭日常生活的圖景,出自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教授馮珠娣筆下,其中最讓她感興趣的是以北京為代表的中國特色公共生活:形形色色的養生活動——打太極、唱歌、清水書法、遛鳥等等。
20年前,在北京中醫藥大學關于人類學和中醫學的研討會上,馮珠娣和中國國學學者張其成發現彼此對身體這一議題有共同的興趣,于是打算合作研究。在討論研究什么時,張其成向馮珠娣建議,中國城市里日漸熱衷的養生潮流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從那以后,兩人通過田野調查的方式,對當代北京的養生實踐進行了長達十余年的研究。他們關注的是北京人的養生活動和城市空間的關系、不同時代的價值觀如何影響我們對養生的理解、今天的中國人如何理解生命等問題。
2019年4月,馮珠娣和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張其成合著的英文專著《萬物·生命:當代北京的養生》由三聯書店翻譯出版。
學英語、針織是養生,但熬夜打麻將不是
書中,馮珠娣和張其成勾勒了養生活動在北京乃至整個中國日漸風靡的背景。其中之一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的醫療市場化,政府鼓勵民眾防病健身,許多中國人不得不拾起“求醫不如求己”的信條,通過養生的方式規避市場化帶來的高額醫療成本。1990年代以來,廣播電視、報刊書籍等共同推動,養生保健市場如火如荼,源源不斷地向大眾提供各類實用健康指南。
馮珠娣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英文里并沒有和養生對應的詞,她唯一能想到的最接近的英文就是wellnesspractice,即為了身體健康所做的活動?!爸袊酿B生有非常深遠的歷史,它意味著很多事物,遠遠不止保健這一層意思,wellnesspractice這個翻譯無法涵蓋養生的內涵?!?/p>
養生包羅萬象,遠遠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鍛煉、保健等范疇?!梆B生之道,吃飯睡覺,吹拉彈唱,打球照相,寫字畫畫,作詩對對,下棋解悶,談天說地?!薄度f物·生命》一書引述了這一則關于養生的順口溜。
在北京坐公交時,一位老太太主動用英語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