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軼君 教育是生活中的一切,童年掌握了種種秘密

如果說父輩的普遍焦慮來自于總是覺得自己孩子“不夠好”,那么如今父母普遍的疑問是“什么才是最好的”

責任編輯:楊靜茹

周軼君 圖/受訪者提供

“他鄉的童年。芬蘭、日本、英國、印度、以色列?!?/p>

2018年早些時候,周軼君在咖啡館的一張紙巾上寫下了以上內容,她打算完成一部紀錄片,源于她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的困惑,也來自一個經歷不完美童年的成年人的反芻。

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她跑了紙上寫下的五個國家最后又回到中國,探訪了三十余所幼兒園、中小學、大學等教育機構,關于什么是兒童教育以及其合宜方式,答案并不是顯而易見的,但“當做父母的能夠看到外面世界有不一樣的選擇,他們的想法可能就會不一樣”。

紀錄片的名字就叫“他鄉的童年”。

在芬蘭那一集的片尾,她坐在森林里這樣講:“未來從來不是只有一個樣子?!?/p>

中國的孩子

孩子需要教育嗎

最早對教育的恐懼使周軼君冒出過很實驗性的想法:孩子要不要接受教育。

六年前,女兒出生,她休完產假曾帶著孩子去開工,出差的時候總是最麻煩。

為了保存泵出的奶水,她有時候跑到禮賓部請求借用冰箱,有時候到餐館、機場去討要碎冰。

孩子呢,“我經常在想當她不會說話的時候,是什么樣的狀態。好多天沒有見到媽媽,但她那時候可能也沒有天的概念,也沒有時間的概念,她不會表達。那么這段經驗這種感受是什么樣的?對他們有什么影響?我也不知道?!?/p>

兩年前,她又有了兒子。有一回出差,兒子趴在箱子上不想讓她走,外婆試著說服:“媽媽不工作,怎么有錢給你們買玩具買好吃的?”

她忽然意識到這是一套糟糕的說辭,幼年的孩子很大程度上只能不斷接受周圍人帶給他們的事物,成為選擇的結果。到后來,“他們知道每個東西的名字,這個東西是什么,那個是什么,這個不要碰,那個可以吃?!敝茌W君說,“(但)所有這些已經是我們成人世界積淀下來的規則,也許實際上真實的世界根本不是這樣的。只是他們一出生,沒有能力去反抗你給的知識。知識本身也是限制?!?/p>

“咦,媽媽工作只是為了錢嗎?媽媽工作你們就可以不斷要玩具?這么說是不是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可恥?”她在《一個母親在路上》一文中寫道。

十幾歲學騎自行車的時候她想,以后我可不要小孩,不然還要把這樣煩人的過程再重復一遍,但現在面對兩個孩子,重復是她的“主要動作”。

上學時挨母親打,“打到尺子斷掉”,她想,如果以后有小孩,一定不會打他們。

但第一次動手打女兒正是當著母親的面,“那個時候發現你唯一的語言就是暴力解決。也知道這樣是不對的?!?/p>

再加上看了瑪麗亞·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你簡直不知道要怎么教育孩子了。因為孩子永遠是對的?!?/p>

周軼君陷入一種困頓當中,作為成長于8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貳東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