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特輯】尋訪美麗島的文化地標
老死臺灣的諸位“國寶級”的文化人,錢穆、林語堂、胡適、張大千,正是他們這種文化意義上的“衣冠南渡”,塑造了臺灣獨特的人文氣質。他們生前的居所、死后的墓園,成為臺灣文化版圖上歷久凸顯的地標。
1949年國民黨政權渡海去臺,是時社會最精英的人群,政客、將領、學人和商賈,亦隨之流失。老死異鄉的諸位“國寶級”的文化人,錢穆、林語堂、胡適、張大千,正是他們這種文化意義上的“衣冠南渡”,塑造了臺灣獨特的人文氣質。他們與臺灣土地的生死結合,亦使得他們生前的居所、死后的墓園,成為臺灣文化版圖上歷久凸顯的地標。
錢穆先生晚年有詩詠素書樓:“一園花樹,滿屋山川,無得無失,只此自然。”這是寫境,也是人生境界的寫照。這位望重士林的國學大師,晚年于此仍閱讀、講談、著述不輟,生活樸素,物我兩忘。
1967年錢穆先生與夫人胡美綺女士攜手赴臺,素書樓便是由胡女士親自設計。
1967年,73歲的錢穆先生由港赴臺,次年7月遷入外雙溪素書樓居住。直至1990年6月1日遷出,前后22載。
錢穆先生1895年出生于無錫鴻聲里七房橋。在其父輩時,錢家已是“五世同堂”的當地望族。錢穆先生少時多病,多虧其母悉心照料方才幸免于夭。錢母過世時,正逢抗日戰爭,錢先生遠在成都,未能回籍奔喪,一生引為憾事。遷到臺灣后,遂取幼時所居房屋的第二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