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特輯】林語堂故居 我要一小塊園地,葉落歸根
林語堂 生于清光緒二十一年,福建龍溪(今漳州)人。曾獲上海圣約翰大學學士學位、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是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也是集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學家、旅行家、發明家于一身的知名學者。
自南京的中山陵、廣州的中山紀念堂落成后,白墻、藍瓦就成了民國時期陵園的標志性元素。林語堂先生卻用它來設計宅院。他只要“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的生活。
林語堂 生于清光緒二十一年,福建龍溪(今漳州)人。曾獲上海圣約翰大學學士學位、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是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也是集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學家、旅行家、發明家于一身的知名學者。
“我要一小塊園地,不要遍鋪綠草,只要有泥土,可讓小孩搬磚弄瓦,澆花種菜,喂幾只家禽。我要在清晨時聞見雄雞喔喔啼的聲音,房宅附近有幾棵參天的喬木。”林語堂腦海里的理想家園是一座標準的中式宅院,而真正實現在陽明山腰的建筑卻是西班牙風格的,由其本人親自設計。
林語堂1936年8月移居美國,1966年6月返臺定居。旅美30年,他不置一寸房產,始終盼望葉落歸根。決定回臺灣時,臺灣當局驚喜不已,專門在陽明山上劃出一塊地,供他自行建設,以示對名士的禮遇。
林語堂選擇用藍色的琉璃瓦搭配白色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