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特輯】摩耶精舍 藏張大千三千大千世界
“摩耶”二字出自于佛教典故,釋迦牟尼佛之母稱摩耶夫人,傳其腹中具三千大千世界,基于別號的關聯,張大千以之命名自己的在臺居所。
張大千,名爰,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省內江縣人。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負盛名且個性魅力卓爾不凡的藝術大師。早年受中國畫傳統質法的嚴格訓練,擁有超乎尋常的醇厚基礎。曾于敦煌石窟臨摹壁畫,并僑居歐美多年,兼容東西方古典藝術的精粹,融合中國畫氣韻與本文印象派、立體派風格,自成一家。
一層的畫室中有大千先生的蠟像一座,神態舉止,宛若真人。
國畫大師張大千本名正權,后改名為爰,字季爰,四川內江人。母親、兄長皆善繪畫,幼時隨母親習畫,少年時則隨兄赴上海、日本學習詩文、書法、繪畫和印染,歸國后師從李瑞清、曾熙。“大千居士”這個別號,與其一段“百日為僧”的傳奇經歷有關。據傳,其回國后不久未婚妻青春早逝,悲傷難抑,便去到松江禪定寺出家為僧。住持逸琳法師為之取法號“大千”,語出佛家經典《長阿舍經》之“三千大千世界”,泛指整個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意為世界無量無邊,要胸列萬物,觀廣探微,物我相融。張大千對這一法號偏愛有加,其后遂以此為名。
壯年時,張大千與畫友遍游名山大川,以天地為師,與自然為友。1941年,經歷了戰爭的兇險,張去到敦煌,精研細審石窟內的彩塑與壁畫,面壁臨摹近三載,并不遺余力向文藝界友人推介。嗣后,已至知天命之年的張大千攜家人漂泊異域,先后旅居印度、巴西、美國,1972年回到臺灣定居,直至1984年與世長辭。
摩耶精舍乃張晚年在臺灣的居所,位于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溪水雙分之處,為喧囂都市之中難求的清幽之所。“摩耶”二字為釋迦牟尼母親之名,依據佛家典故,其腹中有三千大千世界,與張的別號相關聯。
精舍始建于1976年,1978年完工,是一座兩層四合院建筑。中有天井,庭院寬廣,整體占地約578平米,居住面積兩百余平米,由其親自設計。院內園林造景藝術氣息濃郁,不難體察主人對居所環境美感的極致追求。
一層設有客廳、畫室、小會客室與餐廳,內部陳設基本維持先生在世時的原狀??蛷d放置古典中式家具,書柜中甚多線裝書籍,墻上掛著幾幅照片,如1955年與“南張北溥”的“北溥” 溥心畬的合影、1956年在法國坎城與西洋畫大師畢加索晤面的合影、1982年獲蔣經國頒授勛章的留影等。畫室中有蠟像一座,大千先生做揮毫作畫狀,神態舉止,宛若真人。畫桌上陳列著各類畫具,旁側是一只猿猴的標本。大千先生名爰,有黑猿轉世之說,生前常以戲猿為樂,因而有此設計。畫室四周墻壁上是其在敦煌石窟前的留影、與兄長的合影、師長曾熙先生和母親曾友貞女士的畫作。
小會客廳則為張夫人接待女賓專用,陳設簡單素雅。內有奇石數方,為張的長年收藏。另有生活照少許,以及孫女贈與的畫。餐廳位于一層南側,墻上由其親手書寫的“賓筵食帖”,乃是其1981年宴請至交張群先生的菜單:干貝鴨掌、干燒鰉翅、紹酒焅筍……原來大千先生除了在藝術上造詣精深,更也是一位愛吃、懂吃的美食家,對食材的遴選之道和烹飪之法頗有研究,興之所至常親自下廚以饗摯友親朋。
居所二層是裱畫室和小畫室。裱畫室中裱褙工具齊全,過去常請師傅來此裱褙畫作。小畫室內的掛鐘永遠停留在清晨八點十五分,先生辭世的那一刻,以為紀念。
前后兩個花園可謂大千先生的心血凝結,奇石散布,植栽種類六百有余,猴、鶴、鯉活躍其間,生意盎然。前院入口處,迎客松姿態下彎,似鞠躬致意,歡迎賓客的到來。盆栽的松、柏、梅、櫸布滿前庭后園,四盆鐵柏據稱樹齡皆逾兩百年。后園依山臨溪,花木扶疏,曲徑通幽,為精舍的點睛之筆。半畝方塘名曰“影娥池”,命理家有云,張不宜仰首直望月亮,故辟建此池以賞池中月影。穿過影娥池可登上兩座小亭,一名“翼然”,一名“分寒”。另有一座“考亭”,是專門品嘗蒙古烤肉的地方,置有烤肉鐵架,為好友張學良將軍為大千先生專門訂制。
張素愛梅之孤傲高潔,是以后園遍植梅樹。梅樹環繞中立有巨石一枚,狀似臺灣輪廓,乃是張旅居美國時所得,運回臺灣后題刻“梅丘”二字。先生的遺骨便葬于此石之下。另有青石一方,張群先生題字其上:“大千先生靈厝”。
先生往生百日之后,遵其遺志,家屬將精舍及其畫作捐出,交由臺北故宮博物院管理。精舍內主要展示起居環境、照片、奇石、盆栽等,畫作僅留復制品,真跡已移至臺北故宮博物院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