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特輯】胡適公園 生是自由之身,死葬學人墓園

“這是胡適先生的墓。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里安息了!”

胡適原名胡洪、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F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以倡導“五四”文學革命聞名于世,為中國自由主義前驅。

胡適先生墓

胡適紀念館展覽室。由胡適的好友、美亞保險公司的斯塔爾先生于1964年捐贈建造。在這八十多平方米的陳列室里,可見胡適的中文和外文著作、信札、手稿、照片以及其它有紀念意義的物品。

位于臺北南港區,與臺灣“中央研究院”一路之隔的胡適公園,原先僅是胡適先生的墓園。后來,與“中央研究院”內的胡適紀念館一并,由臺北市政府辟為公園。畢生倡導白話文學、對中國文學影響深遠的胡適先生,與妻子江冬秀女士合葬于此。第一屆“院士”、甲骨文權威董作賓先生與夫人,以及多位地方學者均在此長眠。這里因而有“學人墓園”之雅號。

入園以前,不妨先去對面的故居及展覽室參觀。凡胡先生生前生活起居之所,一律保持原狀。會客室、臥房、書房和臥室,簡潔而雅致。餐桌不遠處的書櫥里,放置著胡先生珍藏的圖書,顯眼處放有多個版本的《紅樓夢》,胡親作校注的功夫可見一斑。餐桌的另一方位,有兩個向外延伸的空間,作休憩用。透過一整面的落地玻璃窗,屋外是綠油油的草地,甚是清雅。展覽室中展示的則是胡適先生的親筆墨跡,以及中西文著作、手稿、信札、照片、印璽、榮獲榮譽博士時所穿的博士服等等,部分藏品逐月更替。

1957年,胡適當選臺灣最高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的“院長”,同年返臺定居。由此起,直至1962年在“中研院”會議上心臟病突發逝世,這一居所陪伴著這位自由主義先驅者度過了人生最后的光陰。

作為新文學運動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巨擘之一,胡適的一生與近代中國的文化學術潮流以及政治歷史走向密不可分。由于倡導白話文學,推動“文學革命”,胡適少年得志,自美國博士畢業歸國便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后更曾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文學以外,受英美個人本位、注重實證的傳統影響的胡適宣揚科學治學,號召破除封建思維,20世紀20年代最著名的一些爭論如“整理國故”、“問題與主義”、“科學與玄學”、“東西文化之爭”均可聞胡適的聲音。建國后,胡適寓居美國,專事歷史與文學著作的考據,自言以研究《水經注》案為樂,卻仍與好友雷震共同創辦《自由中國》雜志,為時處專制統治的臺灣打下一個民主的楔子。

返臺后,盡管在臺灣學術界地位尊崇,胡適卻并不預備在蔣介石的強勢統治下獨善其身。1960年,雷震與臺灣在野人士連署反對蔣介石違反“中華民國憲法”三連任“總統”,胡適即為連署人之一。其后,雷震籌備組黨事宜,胡適亦參與其中并多番鼓勵。同年9月,雷震被捕,胡適未受株連,仍甘冒不韙參與營救。曾遭國民黨迫害入獄的李敖,困難時亦得到過胡適的鼓勵和幫助,2005年其在北大演講時曾公開表達捐款為胡在北大塑像的愿望。

寧靜的墓園中,史學家毛子水撰文、金石名家王壯為纂刻的墓志銘鏗鏘而無聲: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里安息了!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易,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