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特輯】美麗島的土地傳奇之二
1949年國民黨政權渡海去臺,是時社會最精英的人群,政客、將領、學人和商賈,亦隨之流失。老死異鄉的諸位“國寶級”的文化人,錢穆、林語堂、胡適、張大千,正是他們這種文化意義上的“衣冠南渡”,塑造了臺灣獨特的人文氣質。他們與臺灣土地的生死結合,亦使得他們生前的居所、死后的墓園,成為臺灣文化版圖上歷久凸顯的地標。
錢穆先生晚年有詩詠素書樓:“一園花樹,滿屋山川,無得無失,只此自然。”這是寫境,也是人生境界的寫照。這位望重士林的國學大師,晚年于此仍閱讀、講談、著述不輟,生活樸素,物我兩忘。
素書樓 錢穆的最后“講堂”
1967年錢穆先生與夫人胡美綺女士攜手赴臺,素書樓便是由胡女士親自設計。
1967年,73歲的錢穆先生由港赴臺,次年7月遷入外雙溪素書樓居住。直至1990年6月1日遷出,前后22載。
錢穆先生1895年出生于無錫鴻聲里七房橋。在其父輩時,錢家已是“五世同堂”的當地望族。錢穆先生少時多病,多虧其母悉心照料方才幸免于夭。錢母過世時,正逢抗日戰爭,錢先生遠在成都,未能回籍奔喪,一生引為憾事。遷到臺灣后,遂取幼時所居房屋的第二進“素書堂”中“素書”二字命名新宅,寄托對母親的思念。
素書樓位于臺北士林區,東吳大學校園的盡頭。東吳大學呈一個窄長條,依傍名為“外雙溪”的河涌,向北不遠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外雙溪”名好,東吳大學也源遠流長,但因建設工程太多,身處其中只覺遍地塵囂之氣。
素書樓的出現令人眼前一亮。一個大土丘上,依勢而成小徑。小徑兩旁種有蒼郁大樹,樹蔭蔽日,不見陽光,只一地黃葉。黃葉鋪展到盡頭映襯出兩扇紅門。推門而入,迎面是蔓草的山體,左手一列上行的臺階,階寬而平緩,楓樹立于兩旁。拾級而上,一個轉折后即到了樓前。
據錢先生晚年所著《師友雜憶》記載,蔣介石非常重視錢穆先生遷臺,將素書樓的建筑工程交由陽明山管理局負責。從總體結構到細部裝飾,均由錢穆先生的夫人胡美琦女士親自設計,園中草木也多為夫婦倆手植。據《素書樓馀瀋》收錄錢先生致友人的信札:“所居小園,半年來栽種花木略成格局。意外獲得古松四枝,一逾兩丈,雙干競挺;余三枝亦得一丈五尺,蒼奇碩大可愛。尚有五松,則頗平常也。又得三十年竹柏一枝,大榕一枝,楓樹、櫻花、山茶各二三十枝,杜鵑逾百五十枝,盤桓顧盼,大可怡神。”據說,其中錢先生最為鐘愛的松樹,在其逝世后忽然枯黃,不久便死了。
素書樓為一幢兩層小樓,樓下的大房間是客廳,也是錢先生在家授課的地方。1968年冬,錢先生被中國文化大學聘為史研所教授,長年在家授課,直至1988年秋因病停止。是時,其已93歲高齡??蛷d中展示了錢穆先生92歲時授課的一張照片,學生們濟濟一堂,無分長幼。下有說明,大意為:有的學生聽課二十年如一日,從學生變成了教授,帶著自己的學生來聽;學生做了老師,再帶學生來……一代復一代,小小的客廳一度“五世同堂”,令人神往。
客廳里掛有兩幅對聯和一幅條幅:對聯之一是朱熹晚年自撰聯的拓本,另一幅則是錢先生的自撰聯;條幅落款“蔣中正”,上書一個“壽”字,灑金紅箋、黑字、白綾裝裱。錢穆先生在臺灣兩蔣時期地位很高,一度被蔣介石尊為“國師”。
客廳里懸有南宋理學家朱熹晚年自撰的拓本:“立修齊志,讀圣賢書”,橫批“靜神養氣”。錢穆晚年用7年時間完成了巨著《朱子新學案》,不僅論述了朱熹的學術思想,更將之放在中國思想史上考量。國際漢學批評家楊聯升讀《學案》后,贊嘆道:錢穆治中國學術思想史,“博大精深,并世無能出其右者”。
一樓另一房間,現已辟作教室,臺北市文化局、東吳大學長年在這里舉辦文化講座。這個房間當年應是廚廁,以及服務人員的居所。
素書樓的二樓,大房間是錢先生的書房,十分開敞。窗外亭亭黃竹,窗內落地書櫥,存書不多,錢先生的藏書大都已捐給了圖書館。在這間書房里,錢先生完成了《朱子新學案》、《孔子傳》、《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理學六家詩鈔》等著作;并將歷年的散篇文章進行了系統梳理,匯成專集《莊老通辨》、《兩漢經學今古文評議》、《靈魂與心》、《中國學術通義》等;其在此授課的內容,亦相繼輯為《中國史學名著》、《雙溪獨語》等,出版惠眾。
來過素書樓者應該了解,錢穆先生71歲時眼睛患病,83歲已近盲。他在授課不輟的同時,還將其對“宇宙天地自然”、“政治社會人文”、“德性行為修養”的思考,逐篇口述,由人記下,整理成文,于其92歲時完成,集為八十萬字的《晚學盲言》。這已是由文化而入哲學的努力了。
樓上另外一間是臥室,與書房之間有一個過廳,現用作展廳,展出的多是錢先生的著作及其與夫人的一些生活照。錢先生在《國史大綱》中的著名論述:對傳統要懷有“溫情”與“敬意”,整段文字被放大,懸掛在樓道轉折處。
二樓的房間及過廳均有大扇的窗,可見園中草木花卉,叫人心生怡然。先生晚年有詩詠素書樓:“一園花樹,滿屋山川,無得無失,只此自然”。這是寫境,也是其人生境界的寫照。錢穆先生畢生以傳承傳統文化為職志,著述、講學不斷,在文、史、哲諸領域皆有創見,影響現代學術甚巨。其堅毅卓然的學人風范,和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更是歷史洪流中一抹不滅的星火。
素書樓在錢穆先生辭世后,由臺北市政府改建為紀念圖書館,1992年元旦起對外開放。2000年,圖書館被劃至臺北市文化局轄下;2002年起,交由東吳大學經營管理;同年3月29日,定名為“錢穆故居”。
現今,此處已是臺北市一處文化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