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絲路上的書法瑰寶《何君閣道碑》
2019年9月,我隨北京大學中文系陳保亞教授等人深入橫斷山腹地考察南方絲綢之路。在雅安市滎經縣滎河畔峭壁上,驚喜地看到了摩崖石刻《何君閣道碑》。
責任編輯:楊嘉敏
2019年9月,我隨北京大學中文系陳保亞教授等人深入橫斷山腹地考察南方絲綢之路。在雅安市滎經縣滎河畔峭壁上,驚喜地看到了摩崖石刻《何君閣道碑》。
這塊道碑,近兩千年來凹陷于巖壁,周圍長滿蘆葦荊棘,才意外被保存下來。之前,歷代書法研究者苦苦追尋,只聞其名未見實物。
《何君閣道碑》在滎河之畔沉睡了近2000年。
《何君閣道碑》,是銘記東漢何姓太守在此修建驛道(高腳柱棧道)落成紀功的字碑。立碑時間是建武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
在字碑下方的巖石上,遺存著十多個罕見碩大的棧道石孔。曾多次考察滇藏川大三角的陳保亞教授認為,這極可能是南方絲綢之路早期運輸黃金、銀器、礦石等重物的馬車大棧道,是古代西南地區民族交流、融合的實物見證,同樣罕見珍貴。
小學教師意外發現“國寶”
發現這塊道碑,是一個偶然機會。
陪同我們去現場查看的滎經縣文史研究者吳阿寧介紹,2004年3月15日,《滎經歷史文化》編寫組在城西一農家樂開會,參會的秦啟華說,民建鄉小學教師劉大錦曾兩次向他反映,該鄉一處巖石上有刻字,古奧難認,希望去鑒別。根據劉在電話里勉強能識讀出的“蜀郡太守何君”“五十五丈”等敏感字眼,曾是《滎經縣志》編委的秦啟華估計:山崖上的刻字,或許就是失傳千年的《何君閣道碑》。編寫組大為驚喜,立即安排秦啟華和吳阿寧等人去鑒定。
幾個人驅車去現場看原碑,地點在縣城西北方向民建、烈士二鄉之間,也就是108國道滎河畔。
他們在現場看到,那是一塊摩崖石刻,邊長約兩尺,位于離河面高十五六米高的山巖間,每字兩寸見方,陰文,刻在一塊完全自然、未經打磨的平整巖石上。
這塊巖石,以前沒修公路時是從幾十丈高的山上直插下來,到距水面約四丈高的地方深陷進去,形成一個天然“雨棚”。修路后,棄置的石塊從河底堆積上來,離刻石只有1.5米高了。
吳阿寧說,多年來,這石刻道碑的周圍長滿蘆葦荊棘,它才被遮蔽保護得如此完好,雖遭遇日曬雨淋,但它安臥的巖壁儼然如“恒溫箱”。加之下面已是水庫,無路可通,人跡罕至,所以隱藏很深。
《何君閣道碑》隱藏在雅安市滎經縣一段巖壁。
具體辨認,這塊52字的石刻道碑,不屬于精雕細刻一類,但字大,每一個都看得清清楚楚。線條粗糙,尤其是邊框,簡直隨意到極點,可以想見當年石匠握著尖鏨甩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