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卓婭和舒拉的足跡

《卓婭和舒拉的故事》曾經風靡1950年代的中國,早已退出今天的一代人的視線。作者尋訪這兩位蘇聯衛國戰爭中的英雄姐弟倆成長的地方,遭遇了各種中國讀者所不知道的新現實:曾受中蘇兩國膜拜的英雄姐弟或遭冷淡,或被質疑,不一而足。

責任編輯:朱又可

《卓婭和舒拉的故事》曾經風靡1950年代的中國,早已退出今天的一代人的視線。作者尋訪這兩位蘇聯衛國戰爭中的英雄姐弟倆成長的地方,遭遇了各種中國讀者所不知道的新現實:曾受中蘇兩國膜拜的英雄姐弟或遭冷淡,或被質疑,不一而足。

卓婭和舒拉

第一次來到莫斯科,當然要去看看紅場、克里姆林宮、大劇院、特列季亞科夫畫廊……此外,我還有計劃已久的事要做。莫斯科是卓婭和舒拉成長的地方,我要去尋找他們的足跡,因為我一直無法忘卻這對蘇聯姐弟的故事。

《卓婭和舒拉的故事》寫于1950年,作者是英雄姐弟的母親柳波芙。1952年中譯本出版后,感動和激勵了無數中國的青少年,包括我的父母。柳波芙收到大量中國來信,還曾到北京與中國讀者見面互動。后來中蘇交惡,卓婭、舒拉等蘇聯英雄人物漸漸成為那代中國人塵封的記憶。

50年代柳波芙看中國讀者來信

1980年代初,隨著中蘇關系回暖,《卓婭和舒拉的故事》中譯本時隔三十年再次發行,但印數不大。鄰家的孩子借到一本,翻了幾頁讀不下去,又借給我。那是暑假里一個清涼的午后,我捧書坐在窗前,忘了時間,忘了周圍的一切,完全走進了卓婭和舒拉的故事。以前我就知道,卓婭犧牲于蘇聯衛國戰爭,是第一位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的女性;沒想到的是,舒拉后來也犧牲了,也被追認為蘇聯英雄。合上書,我為這對姐弟的英勇無畏和前仆后繼流下了眼淚。我無法把這本書放下,馬上又讀了一遍。卓婭和舒拉不是中國人,但我感覺他們離我很近。他們成為英雄之前是和我一樣的中學生,他們從學校走上戰場的故事對我有很大的代入力。在這本書的第二波中國讀者中,可能少有如我那般愛它的。那年我15歲,算是“八十年代新一輩”;可我卻覺得,自己好像跟同齡人不屬于一個時代,倒像跟我父母屬于一個時代。

一家四口,左二為卓婭

瀲滟雋永的莫斯科河八彎九轉,在城西南攬住一座狹長的半島,半島上有舉辦過奧運會的盧日尼基體育場,還有古老的諾沃捷維奇公墓。諾沃捷維奇公墓是莫斯科一處著名“景點”,因為那里名人薈萃,有作古的蘇俄政要莫洛托夫、赫魯曉夫、葉利欽……有長眠的英才果戈里、奧斯特洛夫斯基、馬雅柯夫斯基、肖斯塔柯維奇、列維坦、邦達爾丘克……還有卓婭、舒拉等戰爭英雄。走進墓園,我感覺像來到了露天的藝術博覽會,各種風格的墓碑和雕塑目不暇接。葬在這里的藝術巨匠雖然再也不會睜開眼睛,造詣平庸的雕塑家仍然不敢獻丑,只有名師大家才有勇氣參加這里的創作比賽。我從沒見過藝術氣息如此濃厚的墓園,里面完全沒有陰森之象,夜里我也敢獨自在這里徜徉。我走過一尊尊或寫實或抽象的精致雕塑,沒有停下腳步,徑直走向卓婭和舒拉的墓位。

卓婭墓上的全身銅像再現了她的慘烈犧牲,十分震撼。雕塑家科索夫依據她的遺體照片給銅像造型,改為立姿,寓意英雄雖死猶生,永遠不會倒下。蘇聯時期全蘇有幾萬尊卓婭雕像,造型大同小異,或扛槍闊步,或昂首赴刑,科索夫別具匠心的尖銳作品曾引起不安和爭議。卓婭死得太慘了。法西斯強盜把她絞死后,又把她的身體刺爛,還割下她的左乳。很多二戰老兵,特別是卓婭的戰友,都不忍直面她墓上的這尊銅像。

卓婭墓

舒拉葬在卓婭對面,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解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