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通識課,應該怎么上? | 圓桌
每年秋季開學,各個高校學生群里總會有一些對“水課”的熱議,其中很多“水課”屬于通識選修課程。
專業性不強泛泛而談,沒有學術意義,缺乏學校財政經費等支持……很多老師其實也不愿意承擔通識課教學任務。
從2005年前后至今,過去15年可算是當代中國第一代通識教育。事實上,通識教育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標志。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高校積極探索多種模式的通識教育,實踐重點也從體系建構逐步轉向質量提升。
怎樣讓通識課擺脫“水課”標簽?南方周末記者約訪多名研究者、授課者,探討通識課程改革的難點與通識教育的本質。
責任編輯:吳筱羽
廣州大學胡宜安老師的《生死學》選修課,出勤率最高時達八成。
(本文首發于2019年11月14日《南方周末》,相關報道詳見《淘汰大學通識“水課”:指揮棒不改,停課也沒用》)
每年秋季開學,各個高校學生群里總會有一些對“水課”的熱議,其中很多“水課”屬于通識選修課程。
專業性不強泛泛而談,沒有學術意義,缺乏學校財政經費等支持……很多老師其實也不愿意承擔通識課教學任務。
從2005年前后至今,過去15年可算是當代中國第一代通識教育。事實上,通識教育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標志。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高校積極探索多種模式的通識教育,實踐重點也從體系建構逐步轉向質量提升。
怎樣讓通識課擺脫“水課”標簽?南方周末記者約訪多名研究者、授課者,探討通識課程改革的難點與通識教育的本質。
陸一 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雷生 吉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任軍鋒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委員會副主任
國懿 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
于閩梅 中國社科院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魏老師 某高校藝術學部講師
什么是“水課”?
看學習效率的轉化
南方周末:怎么定義一門通識課很“水”?
陸一:中國大學通識教育,最早過分關注其他國家的經驗和理念,現在回過頭發現真正重要的問題是課程質量。保障通識課程的質量在學術和實踐中都是一個挑戰。
大學的一門課,過去單純考慮教的問題,側重點在教學設計上。展示怎么教,不顧及學生的學習投入與獲得感是什么樣的?,F在我們判斷一門課是不是“水課”,更本質的應該看它能否讓學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