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不是誰取代誰, 而是人機共存、各走各的道”

“機器比較善于尋找答案,但它不太善于提出問題,提出問題是人類智能一個很重要的表現形式?!?/blockquote>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邢人儼

《全球產業展望》預計,到2025年,全球的個人智能終端超過400億個,即平均每個人能擁有五個以上的智能終端。圖為法國里昂創新機器人展中的機器人。 (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11月14日《南方周末》)

“機器比較善于尋找答案,但它不太善于提出問題,提出問題是人類智能一個很重要的表現形式?!?/p>

最初楊瀾提出拍攝人工智能專題時,團隊人員感到訝異,身邊的人也大都持懷疑態度——“這是什么東西?做它干嗎?你應該去研發一檔新的選秀或真人秀”。只有科學家們說,“太好了,你們真應該做這個”。

當時人工智能對大多數人來說仍是一個陌生的詞匯,直到2016年,韓國棋手李世石敗給人工智能Alphago,人工智能才逐漸為大眾熟知。

《探尋人工智能》第一季播出時適逢中國棋手柯潔即將對戰Alphago,楊瀾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預測,柯潔未必沒有勝算:“人類有出奇制勝和不按常理出牌的能力,哪怕贏一局,我覺得也是贏?!?/p>

最終,柯潔一局也沒有贏。他后來形容“實在是太絕望了”。自從Alphago領先,柯潔就徹夜未眠,“我一直在想我如何才能贏了它,它會不會有什么漏洞,哪怕是撿一盤也好??!”直到Alphago在最后一局下出關鍵一步,柯潔渾身顫抖,知道自己已經失敗,沖出對局室,在一個無人的角落哭起來。

其實在1998年,楊瀾已“預測”過類似的交鋒。Alphago的前身“深藍”戰勝了國際象棋冠軍卡斯帕羅夫后,楊瀾采訪圍棋國手常昊。她預言,機器可以在象棋里打敗人類,但在圍棋中做不到——圍棋的變化達到10的172次方,甚至多于所知宇宙中的原子數量。

“在這兩次博弈類的人機對抗中,我都預測得過于樂觀,或者說過于偏向于人類,這說明了‘深度學習’的發展速度之快?!睏顬憣δ戏街苣┯浾哒f,“但是另一方面,我也堅信人類更為復雜的智能活動,還是具有不可取代的優勢?!?/p>

第一季剛播完,人工智能的應用就鋪天蓋地地來了。制片人黃桂香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們原本把這檔紀錄片看作科普性質,“覺得這個東西怎么也得五年、十年才能夠到我們身邊,但它來得太快了,太迅猛,對以后的社會生活是一個巨大的沖擊?!?/p>

楊瀾和團隊立刻開始了新一輪探訪,著力于人工智能在醫療、教育、出行等領域的具體應用。制作過程有時很難跟上技術的更新速度,常常是一個新消息出現,上次討論的案例就已經過時了。比如,近期“換臉AI”軟件剛剛引發爭議,就被迅速加入了片中。

2017年5月,中國圍棋手柯潔對戰Alphago,以0-3落敗。 (視覺中國/圖)

“為什么人們會對超級智能產生恐懼?”

麻省理工學院有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智能實驗室,楊瀾在那里采訪科學家帕特里克·溫斯頓,看見他辦公室墻上掛著米開朗基羅壁畫《創世紀》的復制品。溫斯頓告訴她,實驗室創建之初,教授和學生們守著一臺慢吞吞的計算機,吃睡在實驗室,每天到凌晨,“就像米開朗基羅所描繪的《創世紀》,每個人都感覺正處于一個偉大時代的發端”。

在這幅畫中,上帝用手指伸向亞當,正在將智慧和意識傳遞給人類。楊瀾聯想到,如果亞當的子孫有一天模仿造物主,把智慧注入機器,會發生什么?溫斯頓寬慰她:“放心吧,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p>

幾年前剛開始探訪時,“奇點論”和“通用人工智能”等話題相當流行,熱衷于討論人類是否會成為機器的奴隸、臨界點何時到來,楊瀾把這些稱為“終極思考”——“為什么人們會對超級智能產生恐懼?因為這關乎人的本質”。

隨著人工智能應用的開發,對終極思考的爭論明顯變少了。對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