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八世紀的酒局竟影響了幾代文人
發自:南方周末
那是8世紀中葉的某個溫暖下午,一輛馬車駛過的石板路旁,喧囂的東樓人影綽綽。已經入蜀6年的杜甫回首而望,看見了夕陽殘照,這是帝國文化盛世的黃昏。一旁的好友楊使君已經酣然入夢,而不遠處,岷江上運載著木器的船只正向北駛去。
“勝絕驚身老,情忘發興奇。座從歌妓密,樂任主人為,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樓高欲愁思,橫笛未休吹?!边@是杜甫最后十年影像中的一瞬,距離他離開四川還有三年。而后,他死在北歸的途中,留下上千篇詩作和重碧春酒的傳說,被后來的人們熱切地轉述。
△圖為岷江邊宜賓夜景
越過戰亂和嚴酷的年代,穿過歲月的時光走廊,昔日的重碧春酒演化成今時的第八代經典五糧液。夜晚7點到9點,燈火珊闌,酒杯的交錯之間,那種醇厚甘甜味道透過舌尖,令人夢游仙境,成為宜賓這座城市千百年來永不消逝的風景線。
01 光影之隙:從僰姑造酒到經典五糧液
從成都出發坐高鐵前往到宜賓,約兩個小時左右,你可以輕松地打一個盹,也可以看看窗外由平原到丘陵延綿的地貌風景。而一下宜賓高鐵站,你的目光就會被“五糧液”三個字所吸引,無論你走在宜賓的街道里,坐在出租車上,和來往的行人攀談,亦或看見過往游客手里提著的伴手禮。在很多時候,五糧液已然成為人們對宜賓這座城市幾乎所有的記憶。
沿著岷江向西前行,就來到了五糧液的主廠區,廠區中有一座酒圣山,山上佇立著一位風姿綽約的少女雕像,當地人告訴我這是發明造酒的僰姑。
△圖為僰姑
時光追溯到上古時期,僰地洪水泛濫,大禹受命負責治水,但在治水期間,大禹操勞過度,夜不能寐、食之無味,這可急壞了負責膳食的儀狄,連忙找來僰姑幫忙,希望做一些當地的美食,可大禹依舊食欲不佳。在一次偶然中,僰姑聞到了數日前為大禹制作竹筒糯米飯散發出來的奇香,好奇的她嘗了一口竹筒里面剩下發酵的液汁,感到香甜可口,又喝了一些,憂愁全無,漸入夢鄉。于是僰姑將這液汁送于儀狄,讓大禹飲用,大禹飲用后精力充沛,幫助僰地治理洪水。
值得一提的是,這被治理的洪水搖身一變成為了今天宜賓的母親河,灌溉著四周肥沃的土地,商賈從此成群,形成了獨特的馬幫文化;同樣,這被治理的洪水也化作成生命之泉,變成今日五糧液取水的水源地之一,造就了經典五糧液傳奇之旅。
△圖為“陳氏秘方”
當地人繪聲繪色地向我講述這則充滿韻味的傳說故事,也通過這則傳說告訴我宜賓古人對于釀酒、品酒的認識。竹筒糯米飯(原料)、數日之久(時間)、發酵的液汁(釀造技藝)、香甜可口(香氣味覺)、憂愁全無(感受)這些詞匯組成宜賓古人對于白酒的認識,在若干年后五糧液的“陳氏秘方”中,仍能找到影子,例如在原料中就有“糯米酒純甜味濃”的記載。
曹操在《短歌行》中,一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使得酒神杜康名聲大噪。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杜康的背后藏著一個同為酒神的儀狄,而在儀狄的身后藏著一個發明造酒的僰姑,他們共同構成了中國白酒最早的文化鏡像。
△圖為商周時期青銅器 “僰卣”
△圖為“僰卣”頂蓋“王飲西宮”銘文拓片
或許正是宜賓古人對于白酒獨到的理解,使得僰地之酒備受世人喜愛。在中國歷史博物館青銅器目錄中,有一件名為“僰卣”的商周時期青銅器,頂蓋上刻著“王飲西宮”的銘文,表示當時僰地釀造的美酒已經成為西周王室的貢品。而在秦朝《華陽國志》中記載有一個盟約:“秦犯夷輸黃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鍾”。盟約中“夷”要輸的“清酒”是指窨酒通過貯藏,再經過濾和澄清等步驟制成的檔次更高的酒,此時僰地的釀造技藝已經突飛猛進。
一面是歷史的發展,釀造技藝不斷推陳出新;另一面則是地域的聯絡不斷加劇,原料的選擇開始變多。據記載,經典五糧液原料由五種不同的主糧構成,其中糯米和大米產自中國,小麥產自西亞,高粱產自非洲,而美洲帶來的玉米則為經典五糧液融入了沖香,“烈、甘、清、辣、甜、香、醇”七味開始融于一體,經典五糧液呼之欲出。
02 歲月之憶:110年,時光造就傳奇
2019年5月20日,這一天是網絡情人節,宜賓的情侶們正享受著節日的歡愉,岷江邊傳來歡聲笑語。而在這座城市的另一側,五糧液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吳建軍則小心翼翼地將第七代經典五糧液放進保險柜,由專車護送至跨版儀式現場,像是情侶之間的別離。眷戀和期望,在這一刻交織,意味深長。
這是伴隨他走過16個年頭的伙伴,這是一代人記憶的珍藏。儀式結束后,五糧液的工作人員,經銷商紛紛上前和第七代經典五糧液合影,用照片記錄這一歷史瞬間。
事實上,翻開經典五糧液的歷史畫卷,110年,從第一代到第八代,曲折而漫長,光榮和榮耀。
△圖為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回到1909年那個夜晚,此時電燈還未在宜賓普及,昏暗的燭火搖曳在黑夜里,馬車緩慢駛過碎石路面,發出吱吱的聲音。岷江邊的利川永作坊內,勞累了一天的作坊主人鄧子均正在研習“陳氏秘方”,烤制雜糧酒。許多天后,一位名叫楊惠泉的舉人將會與雜糧酒結緣,并把它命名為“五糧液”。這一段文人和匠人的不期而遇,造就了第一代經典五糧液26年榮耀的歷史,也揭開了經典五糧液品牌的傳奇人生。而后,經典五糧液沿著長江漂洋過海,并在1915年遠渡重洋,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圖為鄧子均
1952年,因之前戰亂收縮生產的五糧液迎來了新的時代,宜賓城的利川永、長發升等釀酒作坊,改制為川南行署區專賣事業公司宜賓專區專賣事業處國營二十四廠,融合各糟坊的技術特色,以新的生產組織方式,開始生產新的五糧液。經歷太多風浪的鄧子均,受感于政府領導三番五次的登門拜訪,同意獻出了“陳氏秘方”,并出任酒廠顧問。1956年,第二代經典五糧液被評為全國八大名酒,“經典五糧液”盛名于世。
1959年,國營二十四廠被正式命名為四川省地方國營宜賓五糧液酒廠,廠名和產品得以統一。1963年,第二屆國家名酒評選,第三代經典五糧液以第一名的身份被評為名酒。在2012年杭州西汵拍賣會上,一瓶1963年產的第三代經典五糧液被拍出112.7萬元人民幣的高價,創下了單瓶五糧液拍賣價格的歷史記錄,足見消費者對它的認同和喜愛。
1978年,中國拉開改革開放的大幕,中國經濟迸發出巨大的活力令世界震驚。而幾乎在同一年,五糧液開始自己的擴建之路,伴隨著第四代經典五糧液一路走來的是一代“中國酒業大王”的誕生。
一面是擴大生產,不斷開拓新的征程;另一面則是扎根匠心,對于產品品質的無限探索。在第四代不斷開疆拓土的同時,第五代經典五糧液悄然出世,它的出現完成了鼓型瓶向水晶瓶型的過渡,奠定了此后30年經典水晶瓶五糧液的模樣。
跨越千禧之年,改革開放加速,經濟獲得持續快速發展,作為當時中國白酒的龍頭老大,五糧液加快探路多元化發展,進入機械、物流、包裝等領域。而這些變化也反映在第六代經典五糧液的產品上,第六代經典五糧液采用“晶質多棱瓶”,這一經典的瓶型一直沿用至今,同時,它還采用“三防”塑膠蓋,這是經典五糧液首次采用現代化防偽手段,或許正是這些細致入微的變化,使得第六代經典五糧液一經問世,就備受消費者推崇,進一步奠定了“十里酒城”的行業龍頭地位。
△圖為五糧液“十里酒城”
經過110年的發展,五糧液已成長為年營收約千億元的大型國有企業,同時也成為四川省營收最高的國有企業。作為五糧液品牌的旗艦產品,第八代經典五糧液傳承了歷代經典五糧液之精華,醞釀出五糧之韻味,承載了歲月的記憶和歷史的使命。
03 回味之痕:酒中經典,半酣味悠長
去宜賓的那一天,正逢下雨,泛光的燈光勾勒出城市的輪廓,酒廠旁那些略有年代的建筑,佇立在細雨里,像被洗凈的酒器;一旁的司機滔滔不絕地講述著白酒故事,宛如一個隱居的酒博士。不遠處的飯店里,不時能聽到酒杯的交錯聲,令人不由得想起8世紀中葉的那場著名酒局。
詩人杜甫從成都乘船順著岷江到達戎州,戎州最高長官楊使君在東樓設宴,并用當地最好的名酒“重碧春酒”款待杜甫,老友相見,格外親熱。酒過半巡,略有醉意的杜甫回首而望,看見了夕陽殘照;一旁的好友楊使君已經酣然入夢。
△圖為杜甫雕塑
夕陽下,一群白鵝走過,牧鵝女的紅色繡包和鮮艷的鵝鼻構成奇妙的呼應;不遠處老嫗在江邊洗涮著青菜,江水緩緩流動,攪動著兩旁翠綠樹枝的倒影,載著木器的船只正向北駛去,那個杜甫渴望回去北方。
夕陽、船只、河流、氣味和光線這些事物都在流逝之中,凝視著重碧春酒,詩人感概萬分,“勝絕驚身老,情忘發興奇。座從歌妓密,樂任主人為,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樓高欲愁思,橫笛未休吹?!边@是公元765年的影像日志,它被錄制在時間的某個縫隙里,成為無數被翻開書頁中的一部分。
令杜甫沒有想到的是,這場老友重逢的酒局不但捧紅了重碧春酒,竟還影響了后面幾代文人。
△圖為黃庭堅雕塑
300多年后,一個叫做黃庭堅的男人,像杜甫一樣游歷戎州,旅居三年。他跟隨著杜甫的步伐,看見了杜甫所目擊的一切景象,也品嘗了杜甫所鐘愛的重碧春酒。此情此景此地此酒,他體會到前人的感受?!皳荃咸盐醋銛?,堆盤馬乳不同時。誰能同此勝絕味,唯有老杜東樓詩?!倍?,他也消失在歲月的迷霧里,留下一段關于姚子雪曲的故事被后人傳頌。
△圖為黃庭堅《安樂泉頌》,詩中的“姚子雪曲”就是經典五糧液的前身
公元1177年,昔日的戎州早已更名為敘州,時任四川制置使的范成大沿岷江而下追尋先賢足跡,但最令他著迷的還是重碧春酒,他在詩中寫到“東樓鎖江兩重客,筆墨當代俱詩鳴。我來但醉春碧酒,星橋脈脈向三更?!彼^的春碧酒就是杜甫所飲重碧春酒,其名則取自杜甫《東樓》詩中‘重碧拈春酒’。飲下春碧酒的范成大沿長江一路而下,經湖北、江西入江蘇,從鎮江轉常州、蘇,留下游記二卷《吳船錄》,廣為世人傳頌,巧合的是,《吳船錄》這一名字同樣取自杜甫詩句“門泊東吳萬里船”。
從重碧春酒到“雜糧酒”,從第一代經典五糧液到第八代經典五糧液,我們聆聽到經典的延續,我們品味到思想的共鳴。善釀者,以時光雕刻經典,醞釀人生百味于酒中,酒、人、家、國在酒中共情。酒色至清,使人滌除塵慮;酒香至純,讓人率真性靈;酒味甘甜,令人直達合生之境。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