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閉幕, Cultured in China開幕?
“有文化自尊的人,才懂得尊重別人的文化。否則是文化自卑感。特別容易從自卑感到自大,真正懂得中國文化的人,不會敵視別人”
責任編輯:朱又可 實習生 王治壽 趙慶
■編者按
三十年改革開放,中國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在加深,對中國文化逐漸有了一種認同和自信的回歸,自卑和自傲兩個極端一定程度上被抑制,獲得一種正常的、健康的視角,把自己放在世界文化版圖之中,正在重新找回方向。
沒有人輕視和挑戰中國古代文明為世界作出的貢獻,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的邊緣位置需要通過我們的努力得到扭轉。奧運會把中國文化推向前臺,傳統的復蘇和創新的課題在全球背景中重新被提出來。
我們曾提出從“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到“Cultured in China”(中國創造)的轉型(見2008年2月14日《南方周末》),解讀中國文化,喚醒中國文化的創造活力,將是迫切而持久的工程,本報歡迎海內外學人聚焦這個話題,在更開闊的視野上、更健全地接續上世紀初新文化運動以降百年來“中國與世界”的整體性思考。
【藝術家陳丹青】“土”并不是“中國”
其實這次中國符號的奏效全靠西方概念,是一場極其西式的演出
奧運會結束了。本次開幕式獲得觀眾肯定,國外輿論更是高度評價。在這些熱情之后,我們是否對開幕式美學作一番清理,對此你能否進一步展開談談?
開幕式是“一次性”演出專項,創作資源博雜,顯示機會稀少,每過四年要隨不同國家的國情有所變化。在歐美,供宗教與節慶演出的大型廣場表演,包括拉斯維加斯專事制造夢幻驚奇效果的超級制作,持續創發大量藝術和技術成果。這些制作公司全世界才幾家,服務各屆奧運會,有時得到驚人發揮。但開幕式沒有長期演出系統,不屬于“可持續發展”項目,它被限定在體育場,總之,一次性。
奧運會開幕式所能網羅的觀眾量超出所有演出項目,因此對它的評價取決于大多數。本次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在私下,在網絡,肯定會有批評,尤其是文化人。我相信開幕式創意人員也有許多遺憾,但目前,大范圍的失望與負面評價沒有出現——本來完全可能出現的——低調地說,它被接受,被肯定了,接下來的問題是:它是中國已知的文藝資源的總和嗎?它將帶來什么?它會是一個良性的,甚至令人振奮的信號嗎?
我會審慎看待。開幕式表演的驅動力、凝聚力和超常發揮,都是一次性的。不會再有別的演出需要敘述五千年文明,并賦予世界性意圖。不可能了。這件事過去后,一切又會返回它發生前的狀態。我看不出此后中國的演藝會有決定性改變。
張藝謀這次運用了大量中國元素和中國概念,他的運用和表達是否好?好在哪里?今后的文藝創作是否能夠從中有所啟示、借鑒?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