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年代:以體育向世界證明中國
抹平“東亞病夫”的精神傷疤,向世界展現民族自信和自強,成了第一代體育人肩負的歷史使命,同時也成就了中國體育史上那個“革命加拼命”的特殊年代。
責任編輯:曹筠武
體育國家時代——【專題:舉國五十載】
胡克明已不再年輕,她需要在老花鏡的幫助下,才能迅速而準確地在那張珍藏了49年的黑白照片里找到自己和毛主席。
這是一個濃縮了一位乒乓球國手過去68年激情人生的永恒時刻。畫面里,稚氣未脫的胡克明側身蹲在毛澤東和賀龍身旁,左邊不遠處是一身黑色中山裝的劉少奇。24個名震當時的運動員緊緊簇擁著三位領袖,規矩而端莊地笑著。“他就是容國團。”胡克明指著照片中央一位清瘦白皙的年輕人說。在1959年的中國,這絕對是一個英雄般的名字——當年4月5日,這位外表文弱的中國運動員,在聯邦德國多特蒙德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戰勝匈牙利名將西多,為中國奪得歷史上第一個世界冠軍。
這也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體育史上最具標志意義的事件之一。擁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在鴉片戰爭后的一個世紀里,因愚昧、戰火和貧弱而長期無緣世界賽場。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又因政治因素遭遇西方的敵視和孤立。而容國團,以及與他同時代的中國體育明星們,傳遞出一個相同的信息:中國回來了。
抹平“東亞病夫”的精神傷疤,向世界展現民族自信和自強,成了第一代體育人肩負的歷史使命,同時也成就了中國體育史上那個“革命加拼命”的特殊年代。也正是在那個年代,在“向蘇聯學習”的口號下,火熱的群眾體育逐漸向國家統管的專業培訓體系過渡,日后成就中國競技體育輝煌的舉國體制已漸成雛形。
“還體育權于百姓”——群眾體育的激情年代
“解放臺灣杯足球賽”、“國際杯排球賽”、“環市跑”等群眾體育活動相繼舉行,人們積極參與,歡呼聲經常響徹羊城
1953年,13歲的胡克明在廣州文化公園一條簡陋的走廊里結識了她的未來丈夫蔡明樞。白天這里是旱冰場的一角,晚上便被改造成乒乓球場,觀看精彩的民間挑戰賽成了遠近一帶最熱門的飯后消遣。
吸引胡克明的并非對方俊朗的外表,而是那精湛的球技。年僅15歲的蔡明樞憑著凌厲的正手攻球,橫掃所有民間高手,成為遠近聞名的“街坊球星”。
羨慕不已的胡克明最終省吃儉用交了3塊錢會費,加入了蔡明樞所在的球室,開始了運動啟蒙。
而此時家住人民體育場附近的廣州三中學生冼永泉正忙于他的業余足球生涯。在校際比賽中嶄露頭角的他很快就被剛成立的廣東省足球隊相中。離開校園后,他突然發現這個城市熱鬧了不少,“解放臺灣杯足球賽”、“國際杯排球賽”、“環市跑”等群眾體育活動相繼舉行,人們積極參與,歡呼聲經常響徹羊城。
這些都是中國上世紀50年代初期轟轟烈烈的群眾體育的真實寫照。在當時,“還體育權于百姓”被視作一項緊要的政治任務。早在開國大典前夕,“提倡國民體育”就被寫進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個月后,朱德提出“體育為人民服務,為國防和國民健康服務”的基本任務;在此基礎上,毛澤東1952年提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奠定了日后新中國體育事業的基本方針。
乒乓球、排球、足球、游泳、長跑等簡單易學的運動,成了建國初期普及率最高的群眾體育項目。
借助經濟、科技、教育、體育等領域的發展,新中國向世界傳遞了復蘇和蓬勃的氣息,同時也吸引著眾多愛國華僑和留學生的注意。一場日后影響深遠的“歸國潮”由此拉開帷幕。整個1950年代,先后有兩千五百多名留學生和學者回國參與社會主義建設,遍及各行各業,錢三強、錢學森、李四光等人就是其中著名的代表。
體育界也不例外。
1954年,冼永泉所在的廣東足球隊突然來了一個高大強壯的香港后衛。此人就是有“香港第一后衛”之稱的羅北。他所傳授的&l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