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育體制改不改,怎么改?
如果中國足協是個純粹的民間團體,愛輸什么樣是什么樣,但是它拿著政府的錢。所謂成也政府,敗也政府。政府應該遠離金牌的是非......
責任編輯:曹筠武
奧運會后,中國體育如何改革?本報專訪北京奧組委執委、中國奧委會前秘書長魏紀中,國家體育總局 “深化體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究”重點項目負責人盧元鎮,國家體育總局學術技術帶頭人、北京體育大學教授熊曉正
■奧運會前,體育界內部權威預測金牌數在20±5—40±5之間。2008奧運金牌第一,無疑得益于舉國體制。
■我們整個民族體質對金牌的支撐力很差,更多的運動項目都是靠技巧,反映我們民族體質的項目比較差。
■學界和政界都承認要創新,但是對改革的目標,改革的途徑,在哪一代人完成改革,這些問題都沒有解決。
■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的認可度要統一。如果像俄羅斯一改革就掉到二十多塊(金牌),第二次“兵敗漢城”,那民眾就不管你是不是在改革陣痛期了。
■必須區分哪些是管體育,哪些是辦體育,政府不能錯位,也不能缺位。
■體育總局和地方體育局的內部結構和功能也一定要改,早改比晚改好,主動改比被動改好。
中國正沉浸在北京奧運會的成功之中,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收獲,則是中國代表團取得的51塊金牌以及中國金牌數歷史性躍居首位的表現。
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在8月2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揚了中國體育代表團的成績。而官方在總結此次中國體育代表團的驚艷表現時,普遍提及我國獨特的體育體制。力舉8金1銀的中國舉重隊成為最好的例子,國家體育總局舉摔柔中心主任馬文廣表示,其優勢之一源于“舉國體制”,即“從小學到中學,從縣里到地市到省,一直到國家隊”,進行人才的選拔和培養。
如何評價中國這次在奧運會上取得的成功?這種成功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而公眾在一屆無與倫比的奧運會之后,并未一味沉浸于喜悅,思考的聲音似乎更加配得上成功:巔峰之后,中國體育體制的走向是否會有變化?將如何變化?
本報記者為此專訪三位專家:北京奧組委執行委員、中國奧委會前秘書長魏紀中;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教授、國家體育總局“深化體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究”重點項目負責人盧元鎮;國家體育總局學術技術帶頭人、北京體育大學教授熊曉正。
中國金牌總數最權威專家都沒預測到
中國在這次奧運會上的表現,被認為是“舉國體制”的又一次成功。
南方周末:如何評價這次中國取得的突破性成績?
魏紀中:首先我要聲明的是,金牌的得到最主要的原因是運動員自身努力的結果。
我強調的是,“舉國體制”是為這些運動員提供一種保障。我們在看一個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全面來看。我舉個例子:這次運動員的獎金比過去漲了許多,于是很多人就議論了,是不是太多了?其實這是這次換的制度,把運動員的獎金作為他們的社會保險,這些錢不算多。從經濟學來說,這些運動員早期機會成本的損失很大,這也是用一種新的獎勵機制來補償機會成本。
熊曉正:這次奧運會我們取得了金牌第一,這樣的進步,應該說得益于“舉國體制”,這點毫無疑問。
南方周末:體育學界之前曾想到中國會有這樣好的成績嗎?
盧元鎮:中國競技訓練系統比較封閉,所以中國人在奧運會上能拿多少金牌對于大家都是個謎。中國有一個最權威的運動訓練專家,在2006年的一個研討會上,對中國這次金牌獲得數預測是20±5—40±5個,預測范圍是15塊到45塊。最權威的專家都不能很準確地預測,預測區間達30塊金牌之多,而且最終出現的51塊金牌表明權威人士也沒預測準。
像蹦床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