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體育,“十億人民”的奔騰年代
“大家永遠同進同出,洗澡都是一起回來?!薄坝龅饺蹶?,要是有人說隨便打打,我就虎臉:你下去!你不打,有人要打。這種看菜吃飯的作風,打球最忌諱?!?/blockquote>責任編輯:郭力 朱紅軍
體育國家時代——【專題:舉國五十載】
1988年夏天,蘭州女孩張露在家里的黑白電視機上收看奧運會女排比賽,中國隊的失誤讓她忍不住跳腳蹬踏,差點把床單踹破了。那一年,她13歲。
一位七十多歲的老軍人,每每瞇著眼睛在電視機旁守候中國球隊打完國際比賽,接著就問兒女們:“咋樣?”
如果輸了,老頭的反應就會是:“別說了!飯桶!大草包!都他媽該給我撤職查辦!”
上世紀80年代,“十億人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與國家休戚相關。而女排、體育,提供了一個最佳的舞臺……同是1988年夏天,卡爾·劉易斯在奧運會上對中國記者說:“我參加比賽的目的,是想激發更多的人的熱情,參加到田徑運動中來,去競爭,去爭取成功。”
這話讓記者一愣——如果是中國運動員,說出的一定是“為國爭光”,還有,“感謝十億人民的支持”。
“十億人民”的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與國家休戚相關。
這是20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的航向上起錨不久的中國,首先在競技體育的運動場上,開始學習與更多國際主體間的博弈、競爭、相處之道。她急于求勝,急于證明自己。
中國的80年代,以第六個五年計劃開篇。1985年初,國務委員兼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宋平在全國人大上的報告里,對各行各業的總結,不時出現“全面大幅度增長”、“蓬勃興起”、“欣欣向榮”等語句。報告說:“當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許多有利條件”,而同時,“經濟工作的任務十分繁重”。
來之不易的安定和發展,以及對未來的不由自主的展望,悄然溫暖著每個人內心深處對“中國”這兩個字的感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教育,與民族意識匯合在一起,鼓蕩成為一股熱潮。
而女排、體育,提供了一個最佳的舞臺。
理 想
那時候,普通民眾都拼命寫信給中國女排,要求練排球,要拿奧運冠軍。女排“五連冠”的輝煌,伴隨國人走過了大半個80年代。然而,1988年中國軍團兵敗漢城,只得到5塊金牌,女排更是慘敗在俄羅斯手下,第一局0比15,3局總共只得了11分。
那天的賽場,坐滿了從全世界各地趕來助威的海外華僑、港澳臺胞。賽后,一位華僑說:“今天奧運有兩大新聞,一個是約翰遜被沒收金牌,一個是曾獲五連冠的中國女排失常。如果說約翰遜是吃了興奮劑,那中國女排就是吃了安眠藥!”
那是李國君進入國家隊后首次出征奧運會,那時她還是一個小隊員。
作為一位籃球運動員的女兒,扎著洋蔥辮的李國君,從小就跟著父親出入于球場。這位日后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