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遜:最后的博物學家
這一切都因為他是博物學家,自達爾文以來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在分子生物學占據壓倒優勢的今天,博物學家已成為古典與絕響。
責任編輯:劉小磊
在分子生物學占據壓倒優勢的今天,博物學家已成為古典與絕響
○《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 ○[美]愛德華·威爾遜著,毛盛賢等譯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8年5月,125元
這部書的中譯本終于問世了。在原著出版(1975年)33年后,中文摘譯本出版23年后,愛德華·威爾遜的煌煌巨著《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的中文全譯本終于面世。
廣大的中國讀者是從當年“走向未來叢書”中的《新的綜合》初識威爾遜的。我也不例外。那是個摘譯本,僅及原著的十分之一,原著130余萬字,摘譯本13余萬字。它引導我們知道了威爾遜及其社會生物學,也誤導我們以為該書的全部價值都系結在一個核心詞上——社會生物學。原書知識思想之博大厚重,摘譯本它顯然無力傳遞。
我閱讀生物學的興趣是在摘譯本問世(1985年)十年后勃發的。有時的閱讀是手不釋卷,昏天黑地,興趣越十年而不衰,讀過的書恐怕近150本了。當代生物學思想家堪稱群星燦爛。喬治·威廉斯的《適應與自然選擇》(1962/2001,“/”前為原著出版年,“/”后為中譯本出版年。下同)是里程碑,他對進步觀的質疑,直到今天仍閃爍著先知的光芒;道金斯承認,《自私的基因》(1989/1998)中的核心思想威廉斯27年前就已提出;元老級學者邁爾的《生物學哲學》(1988/1992)精當地概括和分析了此前的全部生物學思想;古爾德以其生花妙筆融合科學人文,其《生命的壯闊》(1996/2001)驚世駭俗;漢密爾頓和特里弗斯,在我的心中是該領取諾貝爾大獎的。惜乎漢氏為研究艾滋病已命喪非洲;戴蒙德的《槍炮、病菌和鋼鐵》(1997/2000)以其卓爾不群的思考能力雄踞美國暢銷書榜;《性趣探秘》(1997/1998)對靈長目動物的三種婚配方式作了獨出心裁的探索;萊特的《道德的動物》(1994/2002),特別是《非零年代》(2000/2003)顯示出他一以貫之的透視力;瓦爾的《類人猿和壽司大師》(2001/2005)和《人類的猿性》(2005/2007)深入地比較黑猩猩、倭黑猩猩和人類行為之異同;達馬西奧的《笛卡爾的錯誤》(1994/200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