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資本開始醒來重慶土地試驗:從農地入股到農村土地交易所

目前,中國農民最大的資產和最后的保障就是土地,但現行制度下,這部分資產成為沉睡的資本。

責任編輯:余力

目前,中國農民最大的資產和最后的保障就是土地,但現行制度下,這部分資產成為沉睡的資本。重慶正在進行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驗,其關鍵是把城市的資源和要素向農村引進,如何引進,關鍵在于土地。從農地入股的嘗試,到提出設立全國首家農村土地交易所,可以看到,改革的輪廓正日漸清晰

7月底,媒體披露,重慶向國務院申請設立全國首個農村土地交易所。去年,重慶因允許農民以土地入股成立公司而成為注意力焦點,一年之后,它的這一申請再次凝聚了目光。

與此同時,以土地入股成立公司被正式叫停,而改以入股合作社的形式。

這兩個看似并不直接相關的事件意味著什么?以怎樣的內在邏輯發生?在它們之下,普遍的現實是什么?8月,本報記者趕赴重慶,以求解答。

入股種地
再有十天左右,劉永生的4畝水稻就要收割了。“不管收成好壞,今年每畝地都能有900斤的保底收入了。”這個涪陵區大順鄉清風村的農民語氣中帶著欣慰,今年春耕前,他就與“農大夫有機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簽了協議,成為合作社的一名股東。

地還是自己種,買種子、賣水稻的事就交給合作社,合作社還有一個要求,種的時候不能打農藥,因為是有機稻。

從重慶市區到涪陵,要走兩個小時的高速公路;從涪陵到大順鄉,要過江、穿山,時好時壞的路連越野車都要跑上兩個半小時;再從大順鄉去清風村,最好的代步工具就變成了摩托車,車程半個小時。

糟糕的交通,讓工業投資望而卻步,卻因為沒有污染,再加上水稻種植的傳統,吸引了重慶森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年前,森富的負責人與清風村書記張懷元偶然相識后,相中了這塊恰如其名的土地“清風”,開始找農戶試種有機稻。

前兩茬十幾畝水稻種下去,收成不好不壞,試種的農戶也沒抱太大指望。他們和別家一樣,各自有其他收入來源,或是出外打工,或是在鄉上做些生意。收割的水稻留下一部分自己吃,“沒打農藥,吃著放心”,本就沒想過從中賺更多錢。

不過,要從土地上得到更多收益,卻是村書記和鄉政府這兩三年一直在琢磨的頭等大事。

清風村和大順鄉,都是中國農村縮影。全鄉兩萬多人,三分之一常年在外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鄉里一年的財政收入不到10萬元,90%以上來自農業。去年6月重慶開始城鄉統籌試點后,被村民形容為“能混、見多識廣”的張懷元越來越想把有機稻面積擴大,鄉政府也需要找一個試點村尋求改變。

此時,森富公司也在考慮下一步。他們在別處租用土地試種有機稻,由于找不到足夠的勞動力,試驗幾乎擱置。怎樣能把土地和種地人手的問題同時解決?

都想要改變現狀,清風村和森富公司達成了共識,嘗試以農地入股合作社的方式擴大有機稻種植。除了保底的900斤稻谷之外,每畝地作價300元入股,除了有機稻的價格比市場價上浮10%,農戶還可以分得每年盈利的兩成。

這樣的條件對農戶還是有吸引力的,幾個月的說服工作下來,到今年3月,36家農戶跟劉永生一樣選擇了入股,他們的100畝土地占了合作社1/5的股份,剩下4/5由森富以技術和現金入股。為了將農民的風險降到最低,鄉政府還要求森富公司在財政專戶上存了3萬元,作為風險保證金。

村支書張懷元很有信心,他相信今年分紅之后,肯定會有更多的村民要求加入,“現在跟我說的就有十幾戶了”。

村民的想法更加樸素,劉永生站在自家門前,一眼就能望到一百多畝綠油油的水稻,“只要能保底就行,其他的,先試一下”。

載著記者前往清風村的摩的師傅是鄰村人,農地入股合作社這種模式他聞所未聞,聽下來既羨慕又疑惑,但還是要了森富公司的電話,想問問他們愿不愿意到自己村里去,“我們村的地比清風還好,還有不少撂荒的”。

嘗試入股的不止清風村,距離涪陵區中心半個小時路程的李渡鎮均安村,就在村主任劉世海的帶領下,自己弄了一個蔬菜專業合作社。

因為鄰近城區,全村2/3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