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戰】三國混戰 會獵游戲機
在次世代游戲機市場爭霸戰中,最大膽的分析師也沒有預測到會出現今日三足鼎立之勢,這是個誰也想不到的結局。
在次世代游戲機市場爭霸戰中,最大膽的分析師也沒有預測到會出現今日三足鼎立之勢,這是個誰也想不到的結局。
對次世代游戲機霸主的爭奪現在已經到了白刃戰,游戲機市場過千億美元的軟硬件利益沖突,引來任天堂、索尼、微軟這三巨頭在這個戰場的混戰。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各方價格戰、心理戰、口水戰輪番上陣,生死相搏,但哪一方也看不到有完勝的先兆。正如三國時期三足鼎立的微妙局勢,市場競爭也會時常出現三寡頭制衡并存的局面。
一切的爭斗和恩怨都起于1983年美國電子游戲業大蕭條時代,這次崩盤造成的影響長達3年,北美游戲業市場嚴重萎縮,但卻成就了一個傳奇帝國的出現,這就是任天堂(Nintendo)。
由于劃時代的FC游戲機(內地、港臺通稱為紅白機,歐美地區稱NES)的超級大賣,在電子游戲機市場上,二十世紀最后20年被譽為是王者任天堂的時代,任天堂成就了橫掃世界的輝煌。
凡事盛極必衰,在任天堂的影響達到巔峰之日,他的終結者也在結伴而行。1992年5月任天堂與合作開發下一代游戲機的索尼反目,索尼在被“PlayStation之父”久多良木健一意孤行的堅持下,開發出幾乎令任天堂破產的“PlayStation”系列。憑借PS和其后續PS2的卓越表現,索尼成為二十一世紀初游戲機市場新的霸主。
但2001年微軟Xbox的出現,使得這個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比爾·蓋茨親自上陣為Xbox系列搖旗吶喊,憑借微軟雄厚的實力,Xbox的次世代主機Xbox360的先發優勢,Xbox系列在歐美攫取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同時也為今日三足鼎立之勢埋下了伏筆。
在被索尼和微軟雙重夾攻下的任天堂似乎已經大勢已去。2002年,成就任天堂傳奇的靈魂人物山內溥在內憂外患中黯然隱退,并由現任社長巖田聰接任。“之所以選擇巖田聰,正是看中了他的學識及他對任天堂軟硬件的充分理解。”山內溥力排眾議起用了當時還略顯稚氣的巖田聰。
巖田聰并沒有讓任天堂失望,他帶領研發團體臥薪嘗膽,終于研發出突破性的雙屏幕掌上游戲機NDS和代號“Revolution革命”(后來正式發售時任天堂對外改稱為Wii)的次世代主機。補充了新鮮血液的任天堂開始在多條游戲機戰線上展開了絕地反擊。
據市場分析機構NPD在7月17日發布的監測數據顯示,截止到6月底,Wii游戲機在美國上市以來已經銷售了1090萬部,略微超過Xbox360游戲機自2005年上市以來的總銷量。而索尼的PS3雖然銷售總量墊底,但單月銷量增長速度很快。對此,剛剛離任的久多良木健表示,在未來幾年將是這個市場斗爭最艱難時期,微軟、索尼和任天堂將在2011年后展開銷量上激烈的競爭,三巨頭并存的局面也許會在那時會被打破。
任天堂傳奇
任天堂的發展史就是游戲機發展史。誰也沒有想到,一個直到上世紀70年代還在做撲克的小廠竟然可以主宰游戲機行業。
這個傳奇始于1889年的京都,山內房治郎在一棵櫻花樹下,一邊默念著“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一邊敲著樹干想著新公司的名稱,如同大多數創業者一樣,山內房治郎也對未來充滿了憧憬,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