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群體性事件需要新思維
處理群體性事件正走向專業化,特別難能可貴的是,這些新思維不是媒體的一廂情愿。
責任編輯:陳敏 史哲 蔡軍劍
多方面跡象顯示,處理群體性事件正在醞釀新思維。
已經過去兩個多月的貴州 “甕安事件”,仍在持續發酵,新華社主辦的《瞭望》新聞周刊最新推出的一組規模宏大的專題,就將 “甕安事件”當作“我國群體性事件的標本性事件”深度解剖。中央電視臺也同時聚焦群體性事件,它選擇的標本則是發生于7月19日的云南“孟連事件”。
主流媒體如此高調地公開報道群體性事件,這不是偶然的。它首先宣示著一種態度,給群體性事件“脫敏”的態度。決不遮遮掩掩,決不諱疾忌醫,而是大大方方地正視群體性事件,把它們還原為公共話題,讓天下評說。這種勇氣,這種決心無疑值得稱許。
同樣值得稱許的,是它們對于基本事實的還原?!恫t望》周刊坦承,盡管當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