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業銀行:增長的代價
由于房地產及相關領域貸款高達其貸款總額的40.61%,在全國地產行業面臨深度調整之際,興業銀行的開發及按揭貸款是否會成為未來不良貸款的隱患,成為投資者最關注的問題。
責任編輯:吳傳震
在競爭白熱化的深圳房貸市場,興業銀行憑借著 “中介合作”模式成為迅速崛起的“黑馬”,然而隨著市場周期的變化,迅速擴張的房貸規模卻面臨著資產質量的挑戰。
在市場繁榮的時候以過度激勵取代風險控制,令興業銀行為昔日的“成功模式”付出了沉痛的代價。
8月26日,興業銀行迎來了自己的20歲生日。
在短短20年時間里,從偏居一隅的地方性銀行,成長為資產近萬億元,年利潤超百億元的股份制上市銀行,近5年更創下總資產年均增長35%,凈利潤年均增長72%的新紀錄,被視為國內銀行業的奇跡。
就在生日“慶典”前夕,這家上市銀行向投資者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業績:據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50.1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9.63%;凈利潤65.44億元,同比增長79.65%。
然而在業績增長的喜悅背后,興業銀行卻意外地引發投資者的擔憂與質疑——由于房地產及相關領域貸款高達其貸款總額的40.61%,在全國地產行業面臨深度調整之際,興業銀行的開發及按揭貸款是否會成為未來不良貸款的隱患,成為投資者最關注的問題。
這一擔憂并非空穴來風,在興業銀行的零售及個人按揭貸款增長比例高居上市銀行前列的同時,其關注類貸款和逾期貸款雙雙上升。在市場分析人士眼中,這已經拉響了資產質量的警鐘。
對此興業銀行方面回應,按揭貸款逾期的大幅增長,主要是由于統計口徑的變化。同時其深圳分行內部調查發現,房價下跌并未導致不良貸款大幅上升。
“房貸黑馬”
然而南方周末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與公開報表中的數據相比,興業銀行在房貸市場獨特的擴張模式與增長路徑更加值得關注。據報道顯示,在2007年的深圳房貸市場中,興業銀行以近60億元的個貸增幅成為打破原有市場格局的一匹“黑馬”。
而在這一令人矚目的增長背后,是一場創新與風險并存的市場博弈。
自199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