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最大城中村消失前,尋訪白石洲的滄海桑田
都說白石洲已沒有1949年之前的建筑,祠堂、炮樓、老屋早在搶建中灰飛煙滅??晌也⒉幌嘈?,偏要去找一找……
責任編輯:楊嘉敏
都說白石洲已沒有1949年之前的建筑,祠堂、炮樓、老屋早在搶建中灰飛煙滅??晌也⒉幌嘈?,偏要去找一找……
一條寬廣的深南大道把白石洲剖成南北兩個區。南區挨著中國人都知道的深圳地標世界之窗,北區與深圳人都知道的老牌豪宅華僑城相接。不過,很多人并不知道,真正的白石洲在南區,而北區聚集著上白石、下白石、塘頭和新塘四座“合體”的城中村。
俯看即將舊改的白石洲。
很久以前,白石洲是深圳河出???-后海灣(今深圳灣)北側的一塊無名沙洲。潮起潮落間,一大片綠油油的紅樹林在灘涂上與它朝夕相伴。對岸,則是素以盛產海鮮和落日美景聞名的香港流浮山。兩年前,通過網絡預約,我探訪了位于白石洲東南面、與世界之窗一墻之隔的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那里保留了上世紀90年代深圳灣填海前的一段老海岸,依舊有魚群,有鷗鳥,有蘆葦,有紅樹林……甚至還有兩座建國初期的邊防哨卡。透過這些被歲月封存的場景,依稀還能窺見昔日白石洲憑海臨風的神采。
據村中長者的口述,明朝時已有人在白石洲居住。這個說法,源于附近山坡曾經出土過一截明朝的墓碑。但實際上,和華南無數個沿海村莊一樣,白石洲真正的開基立業是清朝“遷海復界”以后的事。
康熙元年(1662),為消滅鄭成功的臺灣小政權,鏟除反清復明勢力,輔政大臣鰲拜把順治實行的“禁海令”升級為“遷海令”,逼迫今江蘇到廣西的沿海居民向內地遷徙30-50里,制造“無人區”,切斷沿海對鄭成功的補給。其時廣東內遷三次,把南北窄東西寬的新安縣(今深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