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借道ETF套現

在國有股流通受限的情況下,ETF等金融工具可以吸引更多社會資金參與到國企改革中。

“基金公司本來就需要發指數基金,上市公司股東又有(減持)需求,大家在一個時間點湊上了”。

上交所與深交所在近期規范中只強調,上市公司股東以股份認購ETF不屬于變相減持行為,但沒有明確超額換購是否合規。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馮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9年以來,國企通過ETF減持動作兇猛。中國石油等大塊頭相繼換購ETF,雖然避免了直接在二級市場減持,但這些股票的股價仍然走勢低迷,中石油甚至創下歷史新低。 (IC photo/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11月21日《南方周末》)

在國有股流通受限的情況下,ETF等金融工具可以吸引更多社會資金參與到國企改革中。

“基金公司本來就需要發指數基金,上市公司股東又有(減持)需求,大家在一個時間點湊上了”。

上交所與深交所在近期規范中只強調,上市公司股東以股份認購ETF不屬于變相減持行為,但沒有明確超額換購是否合規。

2019年11月13日,上交所、深交所雙雙發布“規范ETF股票認購行為”的公告。

ETF(Exchange Traded Fund)是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是一種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基金份額可變的開放式基金。

對于投資者來說,投資ETF與投資一只股票最大的區別在于,買入ETF就相當于買入一個指數投資組合,例如買入上證50ETF,就等于買入上證50只績優股票,可以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

之所以引發交易所關注,是因為近期資本市場有聲音不斷質疑,上市公司股東尤其是國企股東認購ETF份額有變相減持套現的問題。

2019年以來,國企通過ETF減持動作兇猛。中國石油(601857.SH)、中國建筑(601668.SH)以及中國交建(601800.SH)等大塊頭相繼換購ETF,雖然避免了直接在二級市場減持,但這些股票的股價仍然走勢低迷,中石油甚至創下歷史新低。

金融風暴的啟示

ETF原本是資本市場的一個創新型投資工具,中國資本市場對ETF的引進最早可以追溯至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

彼時國際游資狙擊港幣,恒生指數急劇下跌,香港特區政府委托外匯基金投資公司耗資近1200億港元吸納藍籌股“救市”,最終成功擊退投機者。但隨后這些股票的“善后”成了問題。

“這些股票在當時被叫做‘官股’?!痹谙愀塾卸嗄晖顿Y經驗的查力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官股是由政府官方持有的股票,但香港信奉自由經濟,官股不但有礙股票的正常流通,還會影響到市場的信譽。

解決方法是,由外匯基金投資公司委托美國道富集團,于1999年11月發行了盈富基金(ETF),外匯基金投資公司將手中的成分股出售給盈富基金,而投資者通過認購盈富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中一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