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狀態如何影響個體的死亡率?
那些走夜路感到恐懼的人,死亡率會有所增加;而那些在社交上感到孤立、壓力更大的人,死亡率比社交狀態較好的人要成倍增加。
責任編輯:朱力遠
那些走夜路感到恐懼的人,死亡率會有所增加;而那些在社交上感到孤立、壓力更大的人,死亡率比社交狀態較好的人要成倍增加。
染病、意外事故,甚至生態環境質量會影響死亡率,這些關聯都很容易理解。但近四十年,不斷出現流行病學證據將人的壽命與其社交情況聯系起來,拓展了人類對社交意義的認識。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1979年,剛剛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拿到博士學位的麗莎·伯克曼(Lisa Berkman)發表在《美國流行病學雜志》(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的一項研究。當時她利用一項有著近七千人樣本的數據,在9年的隨訪時間里,研究人們的社交聯系會不會影響人的死亡情況。
最后結果很明顯,社交上更孤立的男女,其死亡風險均達到了社交聯系較多的人的兩倍多。而這一關系是在排除了其他健康狀況、社會經濟地位,以及吸煙、喝酒、肥胖、鍛煉等情況而得出的。這一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隨后激發了大量科學家投入到相關問題的研究中。
麗莎·伯克曼現在是哈佛大學教授,也是世界公認的社會流行病學家。社會流行病學是流行病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主要關注社會因素對疾病和健康的影響。而就死亡率來說,近年來,科學家們對社交因素的探索可謂創新不斷。
2019年11月,主要研究健康問題的美國舊金山大學科學家艾琳·格林斯泰恩(Erin Grinshteyn)發布的一項研究對社交之于健康意義的探討,可以說,又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領域:恐懼。類似體驗相當普遍,你可以問自己,當你一個人走夜路的時候,是否會感到恐懼?這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