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家包弼德講《大學》如何塑造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

發自:南方周末

近日,《哈佛通識課:改變你和世界的100本書》的音頻節目上線喜馬拉雅123狂歡節,這是喜馬拉雅推出的首個海外自制節目,邀請100位來自哈佛等名校的頂級學者,遴選影響人類歷史的100本書并進行全新解讀。

包弼德是第一個接受喜馬拉雅制作組邀請的哈佛學者。包弼德 (Peter K. Bol)是哈佛大學副教務長、東亞語言文明系教授、著名中國歷史研究專家,長期致力于中國七至十七世紀文化精英的研究,著有《宋代歷史研究入門》、《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歷史上的理學》等。

在喜馬拉雅App搜索《哈佛通識課》,就可以收聽包弼德的《〈大學〉,中華文化中迷人的思想特質》。

包弼德在節目中講述了在過去的一千年中,《大學》如何影響了整個中國的知識分子精英,又如何塑造了中華文明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精神特質。

包弼德認為,《大學》這部影響了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書,在過去的一千年當中,通過塑造讀書人的價值觀而改變了整個中國,它帶給世界一個統一的、強盛的中國,一個相信教育可以改變個人命運、也改變國家命運的中國。

背書,要用一種特別的調子

在節目的錄制中,包弼德透露了他與中國文化結緣的往事。五十年前,年輕的包弼德懷著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強烈興趣來到臺灣,拜在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先生門下。這位老先生是清朝宗室后裔,幼年時曾是末代皇帝溥儀的伴讀,和溥儀一起在宮廷中受教于當時中國最著名的學者。他們的老師當中既有像陳寶琛——也就是陳寅恪的祖父——這樣的國學大師,也包括像英國人莊士敦那樣的西洋學者。

包弼德回憶稱,當我開始學習“四書五經”的時候,老先生告訴我說:你一定要把這些“四書”中重要的章節都背下來。包弼德對老先生的話不以為然:“在美國,已經沒有學校和老師要求學生背誦課文了,我沒有受過這樣的訓練,根本背不下來這么多古書?!比欢舷壬鷧s說:“那是因為你沒有找對方法。背書,要用一種特別的調子?!?/p>

就這樣,包弼德跟著這位老先生背了四年的經書。幾十年之后,他已經成為了世界著名的中國思想史專家,卻依然記得老師教他吟誦的,屬于那個舊世界的聲音。

中國古代精英知識分子的信仰

《大學》通篇只有短短205個字,如何在后來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呢?

在包弼德看來,最重要的兩點,一是在宋代的儒學復興運動中,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們重新發現和闡明了《大學》的意義,將其列為了“四書”之一。二是從元代開始,“四書”成為科舉考試的主要考察內容,《大學》和《論語》、《孟子》以及《中庸》一起,成為了其后歷朝歷代讀書人的必讀書目。

包弼德認為,朱熹等理學家最大的突破在于,原先的儒家思想被催化成了一種帶有宗教性質的世俗信仰。簡而言之,世界是一個有內在秩序的、各個部分都彼此相關聯的、有機的整體。

作為這個有機而有序的自然界的一部分,我們所生活的真實的人類社會卻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無序性和不和諧:痛苦,墮落,爾虞我詐。

作為每一個具體的個人,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種不完美?如果我們想肩負起改造社會的責任、把它變成有機而有序的自然界的健康的一部分,這么做的依據又在哪里?

包弼德在《大學》中找到了答案:

因為作為生物性的自然人來講,我們自身就是自然界的產物,我們與生俱來的天性之中就蘊含著潛行于天地萬象之下的偉大的自然法則。也就是說,人性從根本上而言,是與自然相合的,我們的內心可以感知到自然的和諧和整體性。

在包弼德看來,這種對于世界的整體性的假設,構成了宋代以來中國古代精英知識分子的一種強烈的信仰。

也正是基于這一關鍵的假設,理學家們提出了從“格物致知”一直到“治國平天下”的一整套人生實踐法則。這就是古人常說的“八條目”,也是《大學》中最核心的內容。這八個步驟依次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宋代以后的中華文明,其最鮮明的特色和最偉大的成就,便是知識分子治國?;诳婆e考試的文官選拔系統,在理論上保證了國家的領導層,是由具有道德責任感的博學之士組成。而科舉考試考察的內容,正是以《大學》為代表的四書,以及宋明理學對四書的官方解讀。歷朝歷代的讀書人在熟讀《大學》的同時,也將《大學》中所宣揚的價值觀內化成了自己的價值觀。

柏拉圖思想在中國的回音

明代中后期,當意大利耶穌會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時,他所注意到的,不是擁兵自重的割據勢力、不是藩王,而是圍繞在皇帝身邊的 、領導著整個朝廷和帝國運轉的士大夫們。利瑪竇感慨地說:“這是一個哲學家為王的國度?!倍l說過關于“哲學王”的話呢?是柏拉圖。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西方文明的“軸心時代”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他在《理想國》中提出了“哲學王”的概念。在柏拉圖構想出的理想社會中,國家的最高統治權應該交給哲學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他所統治的社會是一個正義的社會。包弼德在朱熹等人對《大學》的解讀中聽到了柏拉圖思想的回音:

理學家朱熹給了《大學》權威的注釋。他曾給皇帝講學,他說:你本身,你有這個“心”,有心即是有“理”,那么你就得學習這種“理”、并把它付諸實踐。朱熹這番話,實際上是把皇帝拉低了,把他拉到了知識分子士大夫中間。在他看來,皇帝并不是一個所謂背負天命的人、一個可以對像朱熹這樣的士人發號施令的人。相反,朱熹說應該由他來告訴皇帝事情該怎么做,因為他是一個有學養的人?!?/p>

《大學》最大的文化遺產

以四書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科舉考試制度為宋代以后的中國社會培養了大批知識分子精英,他們是國家的領導者。他們信奉《大學》中所講的道德原則,堅信以天下為己任的宏偉目標應該從涵養個人的心性與道德做起、從體察身邊的草木、鳥獸、蟲魚的“日用工夫”做起。

在包弼德看來《大學》最大的文化遺產,是確立了中國社會對教育的重視。

包弼德認為: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中國的大學生數量增長了至少十倍,這是極不尋常的?,F在中國有文化的人口數量已經差不多相當于美國整個國家的人口數量?!坝形幕?,并不只是簡單的識字,而是達到了相當層次的文化教育水平。

《大學》,這部影響了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小書,在過去的一千年當中,通過塑造讀書人的價值觀而改變了整個中國,它帶給世界一個統一的、強盛的中國,一個相信教育可以改變個人命運、也改變國家命運的中國。

在今天,當漫長的帝王統治落下帷幕,浩浩蕩蕩的科舉成為塵封的往事,對于今天的中國人而言,我們是否仍有閱讀《大學》的必要呢?包弼德給出了答案。

《大學》的意義在于,首先它提供了一整套討論價值觀的概念,比如個人、天下;萬物、“天理”等等。這些概念已經滲入到中國文化的肌理當中,成為了普通中國人的日用語言。其次,以這些“概念”為支點,《大學》提供了一套將各個概念支點聯系起來的思考方式,這種思路本身,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最后,《大學》是一部關于學習的書。它教給我們學習的方法,讓我們明白學習的目的,也讓我們知道人通過學習和自我修養,終究可以達成怎樣意義深遠的成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