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益組織到社會企業

一些傳統媒體人轉型進入社會領域,關注抑郁癥、關心留守兒童、反擊性騷擾等社會方方面面,而具體形式,也不再拘泥于傳統公益項目,以商業模式實踐公益愿望。

責任編輯:張玥晗

2018年8月,藍方在TEDxXiguan上作了一場演講,關于信息甄別與公共理性。 (受訪者供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11月28日《南方周末》)

一些傳統媒體人轉型進入社會領域,關注抑郁癥、關心留守兒童、反擊性騷擾等社會方方面面,而具體形式,也不再拘泥于傳統公益項目,以商業模式實踐公益愿望。

轉變是時代發展的結果,“公益的概念越來越廣泛,個人的選擇也越來越多。無論做公益、開公司,抑或有了新的發展,都是生命底色的呈現”。

“大米”是姜英爽自己的昵稱,“小米”是她的女兒。

2009年,“小米”被查出患有自閉癥,數年后女兒被證明為誤診,但在尋醫問路的過程中,當時作為記者的姜英爽發現自閉癥患兒和家庭普遍存在困境。十年后,她創辦的自閉癥康復機構“大米和小米”從公眾號起步,滾雪球般發展到了600人規模的團隊。

2016年,擔任公共政策記者多年的藍方,留學讀書歸來后,面臨的選擇:創業還是繼續做記者?但“繼續關注公共話語空間和公共領域是自然的選擇”。之后,她和合伙人創立“推廣思辨教育,重塑公共理性”的“C計劃”。她們沒有對外說是公益組織,“有的場合說是社會企業,在不了解社會企業的更多場合,我們會直接告訴對方,這是一家教育機構”。

類似的選擇與故事近年來越來越多見。因為個人境遇或是專注報道領域,不少專業媒體人轉型公益領域,選擇了更為多元的形式:自媒體團隊、社會企業乃至商業機構,并繼續在新媒體上寫文章。這與早些年著名調查記者王克勤、孫春龍、鄧飛等人創辦公益項目、深耕公益領域的形式大有不同。

有意思的是,2018年,曾經引起公眾對流落海外抗戰老兵群體巨大關注的孫春龍又做了新嘗試,開辦傳媒公司,依然“倡導和平、尊重人性”。一方面重新講述戰爭人物故事,另一方面打造戰爭故事衍生的文創產品。

對此,研究媒體與公益傳播多年的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師曾志認為,轉變是時代發展的結果,“公益的概念越來越廣泛,個人的選擇也越來越多。無論做公益、開公司,抑或有了新的發展,都是生命底色的呈現”。

“不被偏見帶著走”

2019年1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