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非洲30年,把這些寶貝送回了中國!
你知道非洲部族的古老寶物什么樣嗎?
你知道非洲部族的古老寶物什么樣嗎?
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品《貝寧酋長椅、酋長幾》。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網站
它們造型各異、風格鮮明,透露出非洲古老文明的絲絲純樸與神秘,讓人無不想去一窺究竟。
而現在,國人即使不出國門,也能一覽非洲風情。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精選的近600件非洲雕刻作品長期展出,每年有近千萬觀眾可以近距離領略“非洲之美”。
這背后,離不開一位中國收藏家——謝燕申30多年來在非洲的辛勤耕耘。
為了“淘寶”
他用30年走遍40個國家
在位于多哥幾內亞灣的非洲國際藝術博物館,數以千計造型各異的藝術品從門外排到了走廊,再填滿了四個展廳。
這是10月29日在多哥首都洛美的幾內亞灣非洲國際藝術博物館拍攝的面具藝術品(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騰 攝
這里有部落祭祀的面具,有象征王權的金手杖,也有歌頌神明的烏木雕刻。
它們有的來自尼日利亞的偏遠部落,有的來自馬里沙漠的駱駝行商,有的來自剛果盆地的失落王庭……
“我收藏的非洲藝術品有近一萬件,其中大概2000件在這個博物館里展出,”收藏家、館長謝燕申說,收集這些藝術珍品他用了30年,足跡遍布非洲40個國家。
在多哥洛美幾內亞灣非洲國際藝術博物館,謝燕申在查看藏品。新華社記者 王騰 攝
30年前,謝燕申第一次來到西非國家多哥。行前,身為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的父親叮囑謝燕申,要多點了解非洲,尤其是非洲的藝術。
謝燕申回憶,那時非洲與中國對彼此都缺少了解,一些當地人認為中國人還穿著長袍馬褂、留著辮子,以為中國人都會電影里的“功夫”。
同樣,謝燕申也發現當地流行著一些他從未見過的藝術品。
在多哥首都洛美的藝術品市場,謝燕申(左)與一名店主交談。新華社記者 王騰 攝
第一次從非洲回國,謝燕申帶了一些他收集的非洲藝術品,而那些木雕和陶雕讓父親連聲贊嘆。
“我父親看了這些來自異域的藝術品后說,它們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他鼓勵我去探索非洲藝術的魅力?!敝x燕申說。
實物遠比照片精美
回到非洲后,謝燕申開始認真研究、收集非洲藝術品,他逐漸被非洲藝術所傾倒,開始思考要向更多的中國觀眾介紹非洲藝術。
2005年,謝燕申回到南京舉辦了他的第一個非洲藝術品展,展覽不大,引起的轟動卻不小。
2013年3月,非洲木雕藏品展在江蘇省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舉行,參觀者在欣賞非洲木雕作品。新華社發
“我記得很清楚,當時一位美術專業的老教授在一個非洲頂式面具前流連忘返,他握著我的手說,謝謝我把他只在教科書上看過的藝術品帶到了眼前,實物遠比書上的圖片要精美?!?/p>
這次展覽讓謝燕申看到了中國觀眾對非洲藝術的喜愛。
而后幾年,他先后與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南京博物院、山東美術館等合作,展出他的收藏品。
“讓人欣賞是藝術品最好的歸宿”
2007年,謝燕申決定向中國國家博物館捐贈他收藏的非洲藝術品。
在多哥首都洛美的幾內亞灣非洲國際藝術博物館,謝燕申在查看藏品。新華社記者 王騰 攝
“從2007年開始,我陸續向國博捐了將近6000件非洲藝術品,后來國博以我捐贈的藝術品為基礎,開設了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非洲雕刻藝術精品展,這是國博第一個所有展品都是來自于館藏的外國藝術品常設展?!敝x燕申說。
在多哥首都洛美的幾內亞灣非洲國際藝術博物館,謝燕申(右)為一名游客介紹非洲藝術品。新華社記者 王騰 攝
談到為什么要把近30年的心血捐給國博,謝燕申說,這是他收藏研究非洲藝術品的初心。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這些藝術品應該得到最好的歸宿,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欣賞它們。國博每年的觀眾有將近一千萬,越多的人能夠觀賞到非洲藝術品,中非之間的交流就越暢通,中非人民的距離就越近?!彼f。
謝燕申在查看貝寧頂飾面具。新華社記者 王騰 攝
藝術品本身終究會消損,但它們帶來的美與交流會永存。
“在國博展出的一座非洲馬里多貢族騎士木雕像很受觀眾們喜愛,可是我初見它的時候底座已經被白蟻蛀食了。雕像有一天也會腐朽,但因它而來的中非交流與互相鑒賞將一直流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