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鈴響馬奶來
上海弄堂曾有過一道奇葩的風景線——賣馬奶。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牛奶是奢侈品,至少在我們靜安區康定路一帶,牛奶是專供軍烈屬、勞模、專家和特殊工作人員人的。1角5分一瓶是要額度的,我們也叫“戶口”,資本家、小老板那時也能喝牛奶,是因為他們解放前就在“牛奶棚”里掛了戶口,因而延續下來的。
責任編輯:朱又可
(圖文無關)弄堂也從此不再有丁零當啷的馬鈴聲與嘚嘚嘚的馬蹄聲了。
(本文首發于2019年12月5日《南方周末》)
上海弄堂曾有過一道奇葩的風景線——賣馬奶。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牛奶是奢侈品,至少在我們靜安區康定路一帶,牛奶是專供軍烈屬、勞模、專家和特殊工作人員人的。1角5分一瓶是要額度的,我們也叫“戶口”,資本家、小老板那時也能喝牛奶,是因為他們解放前就在“牛奶棚”里掛了戶口,因而延續下來的。
在農村,“無牛拉來馬耕田”,馬是牛的備胎,而城里,馬奶也是牛奶的備胎。每天一早六點許,我家鬧鐘先響,然后丁零當啷地一陣響,伴著悅耳的嘚嘚篤篤的馬蹄聲,就是馬奶來了。晨霧裊裊,市聲漸起,那是石庫門清晨最美的聲音。
我哥只要馬鈴聲一到就一骨碌地翻身而起,拿著杯子沖出去。1角2分一杯,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中一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