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記憶是如何衰退的?
人們是如何將那些屬于一代人的記憶遺忘的呢?MIT的研究人員給出的量化證據表明,這個遺忘的過程曲線大體上按照一個雙指數函數分布,集體記憶在形成之后會先經歷一個短暫的快速衰退階段,然后是漫長而緩慢的文化記憶的衰退。
責任編輯:朱力遠
人們是如何將那些屬于一代人的記憶遺忘的呢?MIT的研究人員給出的量化證據表明,這個遺忘的過程曲線大體上按照一個雙指數函數分布,集體記憶在形成之后會先經歷一個短暫的快速衰退階段,然后是漫長而緩慢的文化記憶的衰退。
明清兩朝作為中國小說的繁榮時期,出現了今天家喻戶曉的“四大名著”,但是,有一個問題,在這五百多年的歷史里,除了那四部書外,今天的人們還知道多少呢?
這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即便有幸沒有失傳,殘存在檔案里的那些文字也大多鮮為人知,離人們的記憶越來越遠。對抗遺忘是文化作品創作和評價中一條潛在的標準,將時間線拉長,一些盛極一時的作品也可能煙消云散,一些位高權重者的作品也變得無人問津。傳于后世,流芳千古,理想雖好,實現起來卻并不容易。
說到底,這些要訴諸人們集體記憶的聲望和名譽,其傳播存在客觀的規律,而記憶的衰退就是其中最基本的趨勢,在這個大趨勢之下,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作品是如何被人們記得時間更久,一些作品又是如何在沉寂多年后又突然備受關注。
這里的集體記憶就是區別于個人記憶提出的一個概念,集體記憶可能屬于一個國家,屬于一個民族,也可能屬于某一群有著其他共同命運或特征的人。集體記憶可能來自社會上共同的親身經歷,但更可能借助各類文化作品等語言信息傳播載體實現。
在過去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以心理學和社會學為主的科學家們對集體記憶進行了大量研究,基本上將集體記憶的發展歸納為兩個階段:交流記憶和文化記憶。交流記憶通常是指通過口頭交流進行相關信息傳播的階段,類似街頭巷尾、茶余飯后的討論,記憶在當下,記憶在心中。而文化記憶則指靠物理載體記憶,即主要靠書、報等出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