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為什么要發行數字貨幣?
貨幣發行主體在發行貨幣的同時,必須履行一種公共管理職能,即保證計量標準的公正性和穩定性。
數字貨幣能夠取代紙幣的真正優勢在于它的不可復制性和可檢測性,而不是“去中心化”。
責任編輯:馮葉
貨幣發行主體在發行貨幣的同時,必須履行一種公共管理職能,即保證計量標準的公正性和穩定性。
數字貨幣能夠取代紙幣的真正優勢在于它的不可復制性和可檢測性,而不是“去中心化”。
圖為中國人民銀行外景。
就在Facebook發行的加密貨幣libra在全球財經界甚至政治領域都引起劇烈反響時,中國人民銀行傾力打造的數字貨幣DCEP(Digital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似乎也已箭在弦上、呼之欲出了。
2019年10月28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公開演講時說,中國人民銀行很可能是全球第一個推出數字貨幣的央行。
當數字貨幣時代正在加速向我們走來時,一些未解之謎似乎還需要解答:為什么要實行數字貨幣?為什么由央行來發行?數字貨幣與現行法定貨幣是什么關系?
現代紙幣制度的癥結
當一個舊事物被新事物取代的時候,一定是舊事物的內在缺陷已經導致系統無法維持正常運轉了。那么,現有的信用紙幣制度究竟存在什么問題,以至于非要用一種純粹的數字符號來取代它呢?
一提起紙幣制度,人們通常詬病的是貨幣“超發”。并且用M2急劇增長的數據來說明政府濫發貨幣的事實。不可否認,在紙幣財政式發行的制度下,貨幣超發是一個嚴重的痼疾。
但在紙幣債務式發行的制度下,央行基礎貨幣的投放存在著國家信用的約束,如果M2的大幅增長是基礎貨幣投放過多的結果,那么,M2的增長應該與M0的增長大體保持同步才符合邏輯。
但筆者查閱了央行歷年公布的數據,卻發現了一個十分奇怪的現象:從有數據統計的1995年開始,到2018年底,除了1999年這一年之外,其他年份都是M2的增長快于M0的增長。
假定貨幣乘數保持不變,只有在存款準備金率降低的年份,才有可能出現M2的增長高于M0增長的情況。但是,統計數據顯示,即使在存款準備金率大幅提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