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產業民企為何紛紛混改?
相較于邊界清晰的污水廠,國企進場后,承接了不少邊界不清晰的項目,如城市水環境治理。
責任編輯:汪韜
“2019年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中,大部分已是國企
民企“賣身”,很大原因是融資難。2018年環保上市公司的整體跌幅達到50%左右,在A股所有板塊中名列倒數第二。2019年同樣不樂觀,到目前為止環保板塊跌幅約5%,而同期上證指數則是上漲16%,相差了約20%,遠遠落后于整個大勢。
相較于邊界清晰的污水廠,國企進場后,承接了不少邊界不清晰的項目,如城市水環境治理。
環保產業正在經歷2002年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改革以來的一次變局。
2019年11月30日,每年一屆的中國環境上市公司峰會上,錦江環境總經理張超透露,公司剛剛開完股東大會,未來將更名為“浙能錦江環境控股有限公司”。公開信息顯示,2019年以來,環保企業迎來了一波更名潮,啟迪桑德、國潤環境和環能科技分別更名為啟迪環境、四川發展環境投資集團和中建環能,國禎環保也擬更名為三峽國禎環保。
更名的背后,大多與收并購有關。2019年6月,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發布“2019年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排名前10強的企業中,國有企業占據6席,民營企業則只有格林美、東方園林、盈峰科技和碧水源4家入榜。其中的碧水源也于5月宣布引入國資成為其第二大股東。東方園林7月公告,引入國資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據南方周末記者統計,2018年5月至今,環保行業已發生至少18起國資入股民營環保企業的案例,參與入股的國企以北京、四川、江蘇、浙江等地的地方性國企為主,民企則涵蓋水務、大氣、固廢、生態等多個環保細分領域。
2002年,原建設部出臺《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由此拉開了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的大幕。最近的這一輪“國家隊”進場,是否意味著環保產業由“市場化”轉向了“國有化”?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首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