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從的心理學:德國人是如何接受納粹統治的?
“我從未經歷過如此奇特的演變過程。那就好像一個人踩在腳底下的土壤,正不斷被沖刷流失?!?/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小磊
“我從未經歷過如此奇特的演變過程。那就好像一個人踩在腳底下的土壤,正不斷被沖刷流失?!?/p>
納粹在歐洲文明心臟地帶的崛起,是20世紀具有重要警示意義的事件。借助于眾多的作品,今天我們對這一進程的相關事實已有充分的了解,也知曉了這一潮流得以興起的政治、經濟及思想根源。雖然如此,我們還是不能回答諸如此類的問題:普通德國人是以什么心態與納粹體制共處的?面對納粹政權日益伸長的觸角,他們如何順從地接受了這一切?為什么在納粹掌權前曾有那么多的反對者,后來他們卻聽任納粹肆虐,見不到任何反抗?
這樣一些涉及時代氛圍的問題,唯有那些親歷者才能做出準確的回答。當然,這還需要這些親歷者足夠敏感,最好他對納粹的事業始終保持著距離,卻又不得不與之周旋,甚至在開始階段還保留著一些自己可以不受打擾的幻想。這樣的親歷者對有毒的異味在空氣中的彌散過程會有最深的體會。
賽巴斯蒂安·哈夫納(1907-1999)是德國人,為了逃避納粹統治,與身為猶太人的未婚妻一起移民英國,成為一名報紙記者,著有多種關于近代德國史的著作。1954年返回德國。
賽巴斯蒂安·哈夫納恰好是這樣一位有“發達嗅覺”的作家。他是20世紀德國最負盛譽的政論家,在納粹興起時處在從少年走向社會的最初階段。他是純種雅利安人,如果他的野心和虛榮再稍稍放大一些,壓倒他對另一些價值(比如人道、個性、尊嚴等等)的信念,那么納粹的上臺對他是個良機,事實上他的許多同齡人已經躍躍欲試地加入了新體制,期待一顯身手。但他卻選擇了流亡,先是在國內,在精神上與時代洪流拉開了距離,然后是肉身的流亡,1938年他到了英國,從此離開祖國。
這本回憶錄正是作者在流亡途中寫就的,看得出來,德國所陷入的狀況讓他極度震驚。更糟糕的是,他感到這一切并不能從現有的觀念世界得到解釋,如他所說,人們的空泛討論反而像帷幔一般只起到阻擋視線的作用——感謝這一點,他才沒有過多依賴概念理論,而是切近觀察他的同胞,同時也返回到自己的內心,剖析自己的心路歷程,從而為我們揭示了一種順從的心理學:在突如其來的強權之下,順從是如何實現的。
從納粹的源頭說起,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指出,納粹運動的主體并非經歷一戰的老兵,而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