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教育焦慮背后的畸形親子關系
在做家教的第八年,她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歸納成九個為教育所困的親子故事
責任編輯:周建平
17歲那年,吳曉樂開始做家教,見證了無數個隱藏在孩子身后,為孩子規劃人生路徑、操縱孩子思想、以同一的成功范式規訓孩子的家庭。在做家教的第八年,她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歸納成九個為教育所困的親子故事
插畫 / 選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繪制:逗哥
“我們服膺于一套教育方法,往往是因為這套方法教出了一個‘成功’的小孩。坦白說,這樣的想法其實很空洞,把小孩好的、壞的打包成一團,再歸因于‘父母的管教’,不僅忽略了其個人特質,也忘了把他所處的環境納入考量。一樣的教育方法,可能打造出一個世俗眼中的成功模范,也可能將一個小孩的天賦摧殘殆盡,只是后者的情形沒人關心,我們不喜歡失敗的例子,只想傾聽教育神話?!?/p>
說這話的,是臺灣作家吳曉樂的大學友人。這位友人從小成績優秀,18歲進入臺灣大學熱門科系,并在知名比賽中取得亮眼成績,之后又順利獲得多個國外名牌大學的入學許可,其求學過程曾被臺灣多家媒體報道。
但她私下對吳曉樂說,如果有父母將對她的報道放在孩子面前,對年幼的他們說,“小姐姐的學習方法值得參考,你要向她學習哦!”她一定請求家長不要這樣做。
吳曉樂理解這份苦衷。外界通常只關注教育成果,市面上談論的是對優異成績的歆羨和推崇,而優異成績似乎等于父母培養孩子的艱辛付出:讓孩子住舒適的房間,吃營養均衡的早餐,讀排名靠前的學校,上最貴的補習班或請知名家教……每個家庭里的親子關系則無人探討。
17歲那年,因父輩朋友的囑托,吳曉樂開始做家教。本是為了改善生活的兼職,漸漸成為她的興趣所在,從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后,她全身心投入到家教行業中,共給至少五十個學生進行了一對一的功課輔導,也見證了無數個隱藏在孩子身后,為孩子規劃人生路徑、操縱孩子思想、以同一的成功范式規訓孩子的家庭。在做家教的第八年,她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歸納成九個為教育所困的親子故事,書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面世。
包括吳曉樂友人的講述在內,這恐怕是九個狼狽不堪的故事,故事里的家長形象各異,卻都將孩子當作投射自己欲望的畫布,肆意往上面涂抹各種顏料,實現自己的想象和創作,結果卻往往面目全非。
“眼鏡仔”家境優渥,做了全職太太的母親將他的生活照顧得妥帖得當,只是“眼鏡仔”成績一不如意,她便對孩子施加暴力,且慫恿家教一起打罵孩子,造成眼鏡仔對學習、考試的畏懼和恐慌;若娃的母親監視女兒所有與外界接觸的活動,為了更好地控制她,還為孩子加上多動癥的“罪名”,若娃便將自己視為多動癥兒童,時刻陪在母親身邊,放棄讀書;紀小弟的母親打著“對孩子的一切負責”的旗號規劃孩子的學習目標和節奏,并拿他與姐姐作比較,換來紀小弟以偷懶應付學習的策略;漢偉的母親將他視為家庭最重要的資產,在過度保護的情緒下,她不惜將孩子成績受挫的責任歸咎于校方,幾次大鬧學校,對老師惡語相向,導致漢偉被孤立,自暴自棄 ……
“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么?為什么家長和孩子的關系會惡化到如此地步?”書里亦有五年前吳曉樂25歲時的困擾。家教老師的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