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匈牙利作家馬利亞什·貝拉:
“我們總是生活在戰爭中,這樣或那樣的戰爭,總有什么需要我們去搏斗,也總有什么讓我們懷抱希望。在這二十多年里,巨大的變化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發生著,至今如此?!?/blockquote>發自:布達佩斯
責任編輯:邢人儼
“我們總是生活在戰爭中,這樣或那樣的戰爭,總有什么需要我們去搏斗,也總有什么讓我們懷抱希望。在這二十多年里,巨大的變化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發生著,至今如此?!?/p>
1998年5月24日,三位身穿傳統服飾的匈牙利婦女正在投票。
在布達佩斯的佩斯這一邊,有個破敗的舊城區,不同于布達那一邊古老華貴的皇家氣派,佩斯里工人新村筒子樓或帶天井四合院式的集體公寓樓,已年久失修,塞滿了各類底層城市居民或移民。
1991年為躲避南斯拉夫內戰的兵役義務而從貝爾格萊德逃到布達佩斯時年25歲的流浪音樂人和畫家“馬利亞什醫生”,就在這樣一棟搖搖欲墜的公寓樓里租住了一套房子。之所以叫“醫生”這個藝名,是為了給東歐人的心靈療傷。
馬利亞什·貝拉來自塞爾維亞一個布爾喬亞家庭,父親是醫院院長,畢業于牛津大學的母親是一位學院派作曲家,他因此接受了完整的教育。1988年,熱衷先鋒音樂的馬利亞什和朋友組建了“學者們樂隊”,作為樂隊的靈魂人物,他身兼主唱、薩克斯風手、小號和長號手。他們的樂隊在歐洲和美國巡回演出,發行了十幾張流傳頗廣的原創唱片。他最新的一本書《沒有米洛舍維奇我就不能活》就講述了樂隊的悲歡故事。
盡管最早接觸的是先鋒音樂,馬利亞什讀大學時卻選擇了民間音樂專業,他得以投身巴爾干半島形形色色的民間音樂中。歐洲文化的現代潮流和巴爾干半島粗蠻、兇悍的文化風格,都體現在他的音樂、繪畫和后來的小說作品中。
“寫作這種較為孤獨的藝術形式,我開始得最晚?!?998年,32歲的馬利亞什出版了第一本小說,由此成為作家。
2018年9月中旬,我帶著剛從花城出版社拿到的“藍色東歐”系列《天堂超市》的樣書——它們還沒有入庫和上市,打車到馬利亞什的寓所,按照房號找到他的工作室。他住的差不多是頂樓,因為沒有電梯,需要耐心地爬上去。涂成綠油漆的墻裙有一種熟悉感。壯碩的“馬利亞什醫生”聽到聲音,早已站在門口等候。
兩年前,他的恐怖小說《垃圾日》在中國讀者中引起較大反響,小說中 “主人公”——那棟破爛、詭秘的危樓令人心存怵惕。也許它就是馬利亞什么現在居住的這棟樓吧。
“是,也不是?!痹诠ぷ魇业纳嘲l坐下后,馬利亞什打開一瓶匈牙利紅葡萄酒說,“我在《垃圾日》中把我在生活中一個重要的時期曾經住過的兩棟樓揉到了一起?!?/p>
他解釋,《垃圾日》里描述的那棟樓就在附近,他曾于1991年到1994年間居住在那里,后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 校對:胡曉菲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