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就是去旅游?大學生的學術百態,值得我們反思
最讓我驚訝的是大學生說:“希望上面幫忙壓一壓,讓下面的人配合我們做調研?!边@樣做能減輕訪談過程的困難,收集到漂亮的數據,只是,調研意義何在?
責任編輯:溫翠玲
大學教師與大學生們在交流。
最讓我驚訝的是大學生說:“希望上面幫忙壓一壓,讓下面的人配合我們做調研?!边@樣做能減輕訪談過程的困難,收集到漂亮的數據,只是,調研意義何在?
以前聽外校的朋友說,他非常羨慕他們學校社會學系的同學。問起原因,他說社會學系的同學老是去旅游。我作為一個社會學系的學生,為了捍衛自己的學科,或者說保住自己的顏面,當然可以說這是刻板印象。但是反過來想,刻板印象,刻板歸刻板,印象并非空穴來風。
如今各大學所謂的學術會議,離現實很遠。產學研的結合很難,它更像給當代大學生準備的臺階,讓他們走上不食人間煙火、高高在上的殿堂。對教授們來說,可能是證明自己還在做學問的一種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