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融資萬億,竟然都拿去理財了

由于A股融資不易,上市公司哪怕賺到了很多錢,也不會慷慨分紅。

發自:廣州

責任編輯:馮葉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9年7月22日,上海證券交易所舉行的科創板首批公司上市儀式現場。 (新華社記者 方喆/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12月12日《南方周末》)

“有的企業規模擴張已經達到了頂峰,有的則面臨產能過剩?!?/p>

由于A股融資不易,上市公司哪怕賺到了很多錢,也不會慷慨分紅。

部分銀行會以提高貸款額度為賣點,吸引上市公司前來合作,上市公司在得到融資后,也可將部分“多貸”的金額用以購買該行的理財產品。

2019年10月18日,“非洲手機之王”傳音控股(688036.SH)發布公告稱,擬將不超過25億元的暫時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購買一些安全性高、流動性好、有保本約定的投資產品。

這則消息立即在資本市場引起軒然大波。要知道,傳音控股9月剛剛登陸科創板,扣除發行費用后,傳音控股實際募資凈額為26.75億元。也就是說,傳音控股有可能會將募集來的大部分資金用于理財。

傳音控股是非洲市場占有率第一的中國手機制造商。2018年,其在非洲市場占有率高達48.71%。根據招股書,傳音控股IPO募集資金用途主要是擴大手機的生產能力,包括傳音智匯園手機制造基地項目、手機生產基地(重慶)項目等,此外還要補充流動資金3億元。

但轉眼間,資金缺口就變成了閑置資金。受到質疑后,傳音控股又補充公告進行了一番解釋,大意是為了提高募集資金使用效率。

不只是傳音控股,A股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規模已不容小覷。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1日,A股3751家上市公司中,近三成公司購買了理財產品,規模達1.2萬億元。當天A股總市值為54.7萬億元。

上市公司既然不缺錢,為何要來資本市場募資呢?

超募新力量

2012年,證監會下發《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這是監管層首次官方允許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文件。

當中提到,原則上,上市公司的資金都用于主營業務。如有暫時閑置的募集資金,方可進行現金管理,可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投資產品。

自2012年政策開閘,A股上市公司的理財規模連年高漲,并在2018年達到頂峰。Wind數據統計,2018年,A股共計1315家上市公司購買了25313個理財產品,認購金額合計1.8萬億元。購買公司數量、認購個數、認購金額同比分別增加3.2%、40.8%、28.0%,均為歷年最高水平。

2018年閑置資金最多,實際上是與資本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