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提到過“紹興琴派”嗎?
《陶庵夢憶》最早的兩個刻本,是乾隆四十年(1775)《硯云甲編》中的一卷本,僅有四十三篇,一是乾隆五十九年(1794)王文誥所刻的八卷,共有一百二十三篇。
責任編輯:劉小磊
明末清初的“絕代散文家”張岱
(本文首發于2019年12月12日《南方周末》)
張岱的名著《陶庵夢憶》里就有《紹興琴派》一篇,為什么還會有這樣一個題目呢?
張岱首先是作為“絕代散文家”留在歷史上的,他著作中存在重要古琴資料,琴人關注得較晚。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日,蘇州琴人莊劍丞在日記中提到了《絲社》與《陶庵夢憶》,并略作考證(《栩齋日記》)。一九四〇年,西南聯大地質系學生張炳熹(1919—2000)在昆明從查阜西先生學琴,曾將《紹興琴派》一篇錄贈查先生。十二三年后,查先生從《陶庵夢憶》中輯出《紹興琴派》《絲社》《范與蘭》三條,以資考證尹爾韜《徽言秘旨》(《查阜西琴學文萃》第247—249頁)。其后查先生編纂《歷代琴人傳》,自然也引用了這些材料。一九八二年,許健先生《琴史初編》問世,書中在介紹明代古琴流派時,將“紹興琴派”與“浙操徐門”“虞山派”并列,從此“紹興琴派”就廣為琴人所知了。
我曾在幾篇文章中引用過張岱這些記載,其中一篇寫于十年前的《“紹興琴派”零札》(收入拙著《七弦古意:古琴歷史與文獻叢考》,故宮出版社,2013年11月)曾涉及是否存在這樣一個流派的問題。我的意見是根本不存在這個流派,第一個依據就是查阜西先生對張岱同門尹爾韜及其《徽言秘旨》的分析,認定“尹之琴學風格乃虞山其表、浙派其里,虞山其文、浙派其質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柴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