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斗士”任中敏先生
任先生說過:“要敢于爭鳴——槍對槍,刀對刀,兩刀相撞,鏗然有聲?!痹谶@個意義上,他是一位真正的戰士。勇于爭鳴,敢于戰斗。
責任編輯:劉小磊
看著任先生的遺跡,仿佛遙望先生遠逝的身影,一幅畫面浮出:個頭不高,深度鏡片,中裝,呢帽,揮拳呼喊,“揚州人不是豆腐”“要抬得起頭,過得了江”,聲如洪鐘。圖為任中敏(1897-1991),著名詞曲學家、戲曲理論家、敦煌學家。原名訥,曾用筆名二北、半塘。江蘇省揚州市人。
(本文首發于2019年12月12日《南方周末》)
任先生說過:“要敢于爭鳴——槍對槍,刀對刀,兩刀相撞,鏗然有聲?!痹谶@個意義上,他是一位真正的戰士。勇于爭鳴,敢于戰斗。
董理庋藏,得任中敏先生書信一通,其內容大致痛斥所居環境,而附言數句,誠摯動人。附言形式亦特別,粘八分郵票于紙上,希望對方寄回所需資料,并以鋼筆書寫附言云:“我腦貧血已十分嚴重!惟望最后一稿《敦煌歌辭總編》明春可以出版,過此便無留戀,可以撒手去矣!”任先生時年89歲。89歲的老人,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的學術事業,學術是生命,學術結束,生命方可結束,生命不息,戰斗不止!
看著先生的遺跡,仿佛遙望任先生遠逝的身影,一幅畫面浮出:個頭不高,深度鏡片,中裝,呢帽,揮拳呼喊,“揚州人不是豆腐”“要抬得起頭,過得了江”,聲如洪鐘?!斑^江”在舊式揚州學者那里有特殊意義,揚州地處長江北岸,國民政府首都在南京,能有建樹,過長江,到南京的人,非等閑之輩。卞孝萱先生曾對我說,學問不能妄自尊大,有些人是過不了江的,并勉勵我要做過江學者、傳世學問。
任中敏先生性格剛烈、倔強,儼然一位“斗士”。朱自清概括其為“憨”,他在《我是揚州人》一文中曾介紹這位同鄉同學:“我的朋友任中敏二北先生,辦了這么多年漢民中學,不管人家理會不理會,難道還不夠‘憨’的!”
披荊斬棘:從“二北”到“半塘”
先生名訥,字中敏,以字行,揚州人。1918年,22歲的任中敏考入北京大學國文系,遇詞曲大師吳梅。吳梅被譽為“曲學之明辨章得失,明示條例,成一家之言,領后來先路”的一代宗師,也是把通俗文學引入大學講堂的第一人。吳梅對任中敏分外賞識,任先生亦專意于詞曲,后遂寓居蘇州吳梅家,歷時兩年,盡讀奢摩他室詞曲珍本。這是任中敏學術生涯的積累和起步期,由此,他開始了九十五年歲月中的第一個學術階段:建立“任氏散曲學”。厚積而發,1923年到1930年前后,任先生迎來了學術上的首個豐收期。
鳳凰出版社新出“任中敏文集”之《唐聲詩》
1924年,以奢摩他室錄得的大量資料,并學習心得,整理成《讀曲概錄》。1925年,編出第一部見于出版的元曲選本《蕩氣回腸曲》,署名王悠然(即夫人王志淵筆名);編輯《元名家散曲六種》《元曲三百首》。1930年,編著《新曲苑》三十四種。1931年,編著《散曲叢刊》十五種,正式提出“散曲學”的概念?!渡⑶鷧部放c《新曲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中一